菲律宾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但是,竟然没有一个国家向菲律宾伸出援手,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以往这种天灾,各个主要国家总是要捐助的。别管之前有什么矛盾,这时候都能搁置,救灾要紧,让普通人能感受到国际社会是有道理可讲的,是存在道德文明的。 但菲律宾这次,居然完全没有援助。 一个月前,十月初,菲律宾也遭受了一次台风袭击。那次,美国捐了25万美元,欧盟27个成员国合计捐了150万欧元,日本宣布捐助500万美元的物资,但没实际到位。 乍一听“国际社会集体冷漠”的说法,好像真能勾起不少对弱者的同情,可往深了想,这事儿根本不是“道德滑坡”那么简单。国际援助从来不是慈善晚宴上的随手打赏,更不是谁弱谁就该被无条件投喂的福利,它藏着的是信任的账本,记着的是过往的交情。 十月初的那次台风援助,其实已经埋下了伏笔。美国的25万美元不算多,但聊胜于无;欧盟27国凑了150万欧元,也算尽了区域联盟的责任;最让人玩味的是日本,高调宣布500万美元物资,最后却不了了之。这背后难道是日本突然小气了?恐怕不是。熟悉国际援助规则的人都知道,大额物资援助往往需要接收方配合协调、提供透明的分发渠道,可菲律宾过去在援助物资管理上的口碑,实在让人难以放心。有媒体曾曝光,前几年台风灾后,国际捐助的帐篷被官员私自转卖,食品物资在仓库里腐烂变质,而受灾群众却还在街头挨饿受冻。这样的前车之鉴,谁还愿意把真金白银的援助,变成某些人的“敛财工具”?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近几年的外交操作,早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一边在大国之间反复横跳,今天抱这个大腿,明天蹭那个热度,把外交关系当成谋取短期利益的筹码;一边在地区事务上屡屡挑衅周边国家,无视国际规则,甚至把灾害援助当成向他国施压的工具。就拿南海问题来说,菲律宾多次在相关海域制造摩擦,无视与邻国达成的共识,这种“得寸进尺”的做法,让不少国家寒了心。国际社会的善意从来不是单向输出,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你珍惜合作,别人才会愿意伸手。把所有关系都变成“利用与被利用”,等到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会发现身边早已空无一人。 有人说“救灾要紧,矛盾该先放一放”,这话没错,但前提是双方都有“搁置矛盾”的诚意。如果一方总是把别人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你不帮我就是没道德”,这种道德绑架式的心态,只会让更多国家选择远离。就像邻里之间,平时谁家有困难搭把手很正常,但如果有人天天找事,回头自家漏水了还要求邻居必须上门帮忙,换谁也会心里不舒服。国际社会的相处,本质上和邻里交往没什么区别,讲究的是互相体谅、互相尊重。 菲律宾这次的“零援助”困境,与其说是国际社会的孤立,不如说是对其过往行为的一次“集体反馈”。受灾的普通民众是无辜的,他们在台风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确实值得同情。但一个国家的命运,终究是由其政府的决策决定的。小马科斯政府与其抱怨国际社会“不讲道理”,不如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曾经愿意伸出援手的国家,这次都选择了沉默?为什么日本的援助物资会“半途而废”?为什么国际社会对菲律宾的援助信任度会一降再降? 援助的本质是人道主义,但人道主义从来不是无底线的纵容。它需要接收方的配合,需要透明的管理,更需要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如果菲律宾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依然抱着“别人该帮我”的心态,继续在外交上投机取巧,那么下一次遇到灾害,可能依然会面临同样的困境。毕竟,善意可以重复,但不会无限度消耗;信任可以建立,但破碎后再修复难如登天。 受灾群众的苦难不该被政治博弈裹挟,国际社会的善意也不该被肆意挥霍。希望菲律宾能从这次的“零援助”中吸取教训,拿出真正的诚意与各国相处,建立起透明高效的援助管理机制,让未来的国际援助能真正落到实处,帮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普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