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大使突然宣布 11月7日,乌克兰大使斯特凡尼希娜表示,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已暗示不想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等远程武器,但双方的采购谈判仍在“积极”进行中。 特朗普在对乌武器援助上的态度始终充满变数。2025年1月重返白宫后,他曾提出“24小时解决冲突”的目标,10月还提及需乌方提交战斧导弹使用方案,11月却明确暗示暂不考虑提供,这种政策摇摆让乌克兰的武器争取之路充满不确定性。所谓“积极谈判”,更像是乌克兰基于战场需求的持续争取。 战斧导弹的实战性能有明确公开数据,美军现役Block IV型射程1600公里,最新Block V型可达2500公里,基辅到莫斯科直线距离仅755公里,完全处于其打击覆盖范围。该导弹具备贴地飞行规避雷达的特性,打击精度控制在10米内,450公斤战斗部可有效摧毁关键设施,这也是俄罗斯明确表达反对态度的核心原因。 乌克兰执着于争取这款武器,本质是战场远程打击能力的迫切需求。俄乌冲突中双方无人机月损失均超万架,乌军虽能通过各类生产渠道维持数量,但先进远程装备缺口显著,2025年以来炮弹供应也面临压力。泽连斯基在11月的公开表态中,仍在呼吁美国对远程武器援助保持开放态度。 美国在对乌援助上有着清晰的战略考量。截至2025年8月,美国对乌各类援助累计超1300亿美元,其中军事援助约635亿美元,国会批准的援助额度虽充足,但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特朗普手中,武器援助始终是其地缘博弈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北约在对乌安全保障上的立场有着明确表述,秘书长吕特曾公开强调“美国和北约将共同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但联盟内部在援助方式、力度和风险管控上存在不同考量,美国不愿派遣地面部队,英法则表现出更积极的支持态度,这种差异背后是各方对冲突升级风险的审慎权衡。 乌克兰在谈判中的话语权相对有限。2025年3月,特朗普曾短暂叫停对乌军事援助,后续虽有政策调整,但整体转向“推动冲突降温”的基调,美乌首脑会晤中也曾出现公开分歧。没有美国的明确许可,乌克兰想要采购战斧导弹几乎无从谈起,这款武器的核心控制权始终在美国手中。 这场围绕远程武器的博弈,客观上推高了冲突升级的风险。根据俄罗斯2024年底修订的核威慑政策,若乌克兰使用美制常规导弹攻击俄本土,可能触发俄方核反击。一旦战斧导弹落地乌克兰,必然会引发俄罗斯的强烈回应,让本就复杂的局势进一步增加不确定性。 乌克兰大使口中的“积极”,更带有一定的公关意味。他们明知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摇摆特性,清楚俄罗斯的红线所在,也面临自身缺乏适配发射平台(需漫长改装时间)的现实难题,却仍未停止相关谈判推进。这场谈判的本质,是冲突背景下小国基于自身安全需求,在大国博弈格局中的艰难权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