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刚刚传来消息 11月6日,日本日产汽车传出重磅消息:正式宣布以9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出售位于横滨的全球总部大楼及土地,买家是中国敏实集团与美国KKR旗下公司组成的财团。 这笔交易藏着关键细节——附带20年售后回租协议,日产卖楼后仍能继续在此办公。看似平稳的操作背后,是企业深陷危机的无奈自救,当天披露的财报直接揭开了真相。 2025财年上半年(4至9月),日产净亏损高达221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3亿元),这是五年来首次出现半年净亏损,而上一年同期还盈利192亿日元,盈亏反转来得突然。 这操作看着挺精明,卖了资产还能继续办公,实则满是心酸。就像家里揭不开锅的人,把祖宅卖了再租回来住,表面上日子没变化,里子早已经空了。970亿日元的进账,对于103亿元的净亏损来说,顶多是杯水车薪,撑不了多久的周转,更别说解决根本问题。 谁能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日产,会落到靠卖总部续命的地步。上世纪九十年代,日产和雷诺联盟创下的辉煌还历历在目,旗下轩逸、天籁等车型在中国市场更是常年霸占销量榜前列,那句“技术日产,人·车·生活”的广告语,至今还能勾起不少消费者的回忆。可如今,这份风光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连续下滑的销量和刺眼的亏损数据。 亏损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问题爆发。日产的困境,本质上是没跟上全球汽车行业的变革浪潮。这些年,新能源汽车成为绝对主流,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一路高歌猛进,就连大众、宝马这些传统巨头也在疯狂转型。可日产呢?明明早早就推出了Leaf聆风这款纯电动车,却在后续发展中畏首畏尾,既没有加大研发投入,也没有及时更新产品矩阵,眼睁睁看着先发优势一点点流失。 再看产品端,日产的燃油车阵营早已没了当年的竞争力。车型更新慢,设计越来越保守,配置上也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反观同级别竞品,要么在智能化上大做文章,要么在性价比上狠下功夫。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一款车既没有技术亮点,又没有价格优势,自然会被市场抛弃。数据不会说谎,今年前九个月,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了近30%,曾经的“日系三杰”之一,如今已经被丰田、本田远远甩在身后。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日产的战略布局。在电动化转型上摇摆不定,一会儿说要加大纯电投入,一会儿又强调混动的重要性,导致资源分散,哪条路都没走通。在全球市场上,既没能守住中国这个最大的单一市场,又在欧美市场被本土品牌挤压生存空间,两头受气的局面,让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这次收购案里,中国敏实集团的身影格外引人关注。作为国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敏实集团联手KKR拿下日产总部,不仅是一次商业投资,更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曾经只能给外资品牌做配套的中国企业,如今已经有实力收购国际巨头的核心资产,这种角色转变,足以说明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之势不可阻挡。 而日产选择售后回租的方式,也透着一股无奈。卖楼的钱要用来填补亏损、支付供应商货款、维持日常运营,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投入研发和市场推广。20年的租约,意味着未来二十年里,日产每年都要支付高额租金,这无疑会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如果在这二十年里,日产还是没能找到破局之路,恐怕连续租的钱都拿不出来,到时候才是真的无家可归。 全球汽车行业的洗牌还在继续,不进则退是永恒的法则。日产如果不能痛定思痛,拿出彻底改革的勇气,仅仅依靠卖资产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根本无法摆脱困境。要么在电动化、智能化上all in,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重新赢回消费者;要么就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慢慢被边缘化,成为被时代淘汰的牺牲品。 曾经的“技术日产”,到底还能不能重现辉煌?这不仅是日产管理层需要思考的问题,也牵动着全球汽车行业的神经。毕竟,一个曾经创造过无数传奇的品牌,如果就此沉沦,难免让人唏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