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康惨了! 11月6日,台北地检署正式出手,对赵少康提起公诉。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他在全台大罢免投票当天,离开圈票处时,两次“亮票”。 按照《公职人员选罢法》,这种行为属于违法。问题不在于他投了谁,而是投票本该保密,结果他当场“公示答案”,还不止一次。 赵少康是台湾政坛的老面孔,长期活跃于媒体和政界,讲话风格犀利,态度强硬,但他这次“亮票”翻车,不只是简单的操作失误,更像是他过去一系列政治行动的延续。 回顾国民党选举期间,赵少康在国民党内部动静不小。 他曾力挺郝龙斌竞选国民党主席,过程中他多次批评对手郑丽文,甚至公开指责她利用AI技术带网军攻击郝龙斌,这种说法虽没有实锤证据,但也成功制造了舆论焦点。 选举最后,郑丽文胜出,赵少康却并未收声,反而继续喊话,要求清除党内“亲中亲共”势力,他甚至放话说,要是这股势力不清干净,郑丽文连中央党部都别想进。 这番话说出口,党内气氛更紧张了。 他原本想靠舆论掌控局面,结果反倒把自己搞成“孤勇者”,而这次的“亮票事件”,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法律角度看,《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第142条明文规定,圈票处内禁止有干扰他人自由投票的行为,包括亮票。即便赵少康解释称是“一时疏忽”,但检方认定行为客观存在,已经触法,尤其是他身份特殊、影响力大,更需要为公众示范守法,而不是“带头犯规”。 更现实的问题是,他在党内早已没有多少“盟友”。 郑丽文作为新任党主席,面对赵少康之前的强硬言论,自然不会出手帮忙化解。过去他在媒体上咄咄逼人,现在换来了冷处理,没有人愿意为他背书。 赵少康这次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只是因为“亮票”违法,更因为他在党内权力斗争中的定位。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投票过程中的小失误,实则折射出台湾政坛内部的深层矛盾——老派政治人物如何在AI舆论、网络操作、新世代政治语言中寻找立足点。 赵少康这次没踩准节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 法律程序还在推进,是否会定罪还需法院裁定。但从目前来看,赵少康这次“公然亮票”,明显就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明显的战略失误。 也算是一次对规则的碰撞。他过去靠强硬语言赢得关注,这次却因“行为过火”被送上法庭。每一次翻车,背后都有伏笔,他这次摔得不轻,也可能摔得彻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