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突然宣布 11月7日,欧盟委员会突然官宣,要对原产于中国的新乘

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突然宣布 11月7日,欧盟委员会突然官宣,要对原产于中国的新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充气橡胶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调查期覆盖2024全年,损害调查还得追溯到2021年,这波操作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追溯三年旧账的操作缺乏充分合理性,2024年中国出口欧盟乘用车轮胎约7800万条,占中国同类轮胎出口量的32%,却占据欧盟半钢胎进口量的65%,这样的份额靠的是性价比硬实力,绝非所谓“补贴”。 所谓“损害调查”更像是贸易保护的借口,背后藏着欧盟本土产业的焦虑。欧盟轮胎行业直接雇佣7.5万人,市场规模超180亿欧元,德国工会曾提及靠关税保障工厂运营,这并非维护公平贸易,更像是贸易保护倾向的体现。 中国轮胎早摆脱廉价标签,2024年以8.96亿条产量占据全球37%产能,38家企业跻身全球75强,还通过欧盟ECE严苛认证,英国货车司机普遍认可中国胎耐用省钱,性价比不输国际大牌。 欧盟该记牢2017年的教训,当年对中国卡客车轮胎“双反”后,中国市场份额从21.3%骤降至5.4%,欧盟消费者却要为高价轮胎买单,最终落得两败俱伤的结局。 中方已明确亮明态度,商务部坚决反对这种贸易保护行为,强调其会加重消费者负担、扰乱供应链稳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也表态,将组织企业全力应诉,依法捍卫合法权益。 此次调查2025年5月才正式启动,目前临时关税尚未确定,3.75-57.28欧元/条是卡客车轮胎的旧税率,并非本次乘用车轮胎调查标准,混淆税率标准会让调查的合理性备受质疑。 中国轮胎企业早已主动破局,玲珑在塞尔维亚建厂,中策、赛轮布局东南亚基地,借自贸协定规避贸易壁垒,中欧班列打通便捷物流通道,贸易保护难以阻挡优质产品的市场脚步。 贸易合作的核心是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中国轮胎凭技术升级和产业集群优势站稳脚跟,欧盟单边贸易限制措施,可能会让自身错失优质供给,进而影响本土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