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术里的中国》第五季热播,映像武汉视频工作室亮相央视荧屏

近日,央视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五季在总台科教频道(CCTV-10)热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其中《长江大桥钻探工程》《山花烂漫》《梦里徽州》《黄河,母亲河》这四集匠心独运的纪录片由映像武汉视频工作室的成员们承担核心制作任务。

从李斛的《长江大桥钻探工程》到汪观清的《梦里徽州》,从孙其峰、霍春阳的《山花烂漫》到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他们”用镜头语言诠释了中国美术的深邃与壮美。

四集联播,江城创意闪耀央视

《美术里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自2022年开播以来,历时四年,已经有64件中国现当代经典美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不少网友称其为自己的“美育启蒙”。

第五季迎来全新的12件重磅美术佳作,节目深入提炼这些画作中的文化标识、时代意义,以最前沿数字科技助力艺术表达,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映像武汉视频工作室的成员们承担制作的四集内容充分展现出武汉团队的专业实力。

“尽管只是完成了两季两集节目的拍摄,却让我领略了中华文明千年美术史的浩瀚。这些画作就像是一部部主观的时代纪录片,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纪录片’记录下来。”导演麦克峰表示,作为团队成员他参与了《美术里的中国》第四季《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和第五季《山花烂漫》导演与撰稿工作。

摄影师黄柳平亲历了第五季四集节目的拍摄历程:“从长江月色到泰山花影,从新安江湾到黄河飞瀑,不仅需要回溯场景的精准还原,更需力求让画作背后的故事有温度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精诚合作,凝聚跨领域专业人才

映像武汉视频工作室是在武汉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指导下,由武汉广播电视台打造。工作室依托武汉广播电视台的资源平台优势以及导演、编剧力量,汇聚武汉地区优秀的影视创作人才,形成共创的合作平台。参与此次央视项目的映像武汉团队成员,各自在导演、摄影、剪辑等领域有着深厚造诣。

对于艺术创作定位,导演麦克峰有自己明确的答案:“一人一画一时代,我们把视角锁定在画作本身,去营造和体验画家与画作之间的‘第一次接触’,去探寻其灵感的来源,创作的冲动以及时代大背景下的个人处境,力争能让观众透过技法看到画家们的心境、绝技以及这些生动画作之外延伸的部分。”

剪辑师方程与调色师顾全负责了多集影片的后期制作。方程谈到:“《长江大桥勘探工程》充满戏剧性,《梦里徽州》需要营造惆怅懵懂的情绪,《山花烂漫》则要在深沉中暗藏突破,每集都需要不同的剪辑节奏。”

胡文斯身兼制片与演员双重身份,展现了团队成员的多面能力:“这种时而抽离、时而沉浸的视角切换,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最终要交付的不是冰冷的影像资料,而是一次心灵的叩击。”

匠心制作,攻克专业难点

美术纪录片要求制作团队既懂影视语言,又具备艺术理解力与技术突破力。

《长江大桥钻探工程》一集,讲述了画家李斛如何突破中国画传统,用水墨表现夜间钻探的光影效果。制作这集时,团队也面临着类似挑战。导演甘昕回忆:“我们通过实景拍摄加上特效动画,将虚拟效果与现实画面结合,创造出了画中所描绘的50年代长江江面热火朝天的夜晚。”

对于《黄河,母亲河》这样的巨幅画作,如何通过镜头展现其磅礴气势同时不损失笔墨细节,是团队的又一难题。摄影指导黄柳平分享了拍摄经历:“在壶口瀑布,我们让无人机紧贴瀑布顶端垂直下降,尽管水流冲击形成的强乱流让航拍老师直言风险极高,但这个镜头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无可替代。”

艺术诠释,深度解读画作精髓

不同的画作需要不同的叙事策略来呈现其精髓。导演尹利群在执导《梦里徽州》和《黄河,母亲河》时,深入探索了画家的生命体验。“我们看到了汪观清对故土、对母亲、对儿时时光的深情与眷念;理解了王西京从人生履历中体味的民族情感和艺术观。”尹利群说,“人画合一的精神呈现,需要从画家的原生起点寻找答案。”

调色师顾全面对不同画作制定了精准的调色方案:“《长江大桥钻探工程》夜晚里的照明灯、《山花烂漫》里的迎春花,这些细节的色彩都最大程度与真实画作保持一致,这是项目的核心点。”

视效总监王胜强则为四集纪录片注入了全新的视觉生命力,“技术赋能文化,创新传承经典”是其创作的核心理念。“针对《长江大桥钻探工程》《山花烂漫》等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我们摒弃千篇一律的呈现模式,为每幅画作定制专属视效方案。”王胜强介绍。

“影像的力量在于记录时代,而我们的使命是为这个时代注入美的表达。”导演纵红雨如是说。

未来,随着更多节目在央视级平台播出,映像武汉视频工作室将与本地更多优秀创意人才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