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欧洲央行执委弗兰克·埃尔德森在法兰克福表态,欧元区经济部分下行风险已缓解,虽前景仍有不确定性,但整体呈现好转迹象。这番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欧洲央行已连续三次会议维持关键利率于2%不变,背后是通胀受控与经济韧性的双重支撑,也直接锚定了市场对政策稳定性的预期。 欧洲央行的“淡定”源于扎实数据:10月欧元区通胀率2.1%逼近2%目标,核心通胀稳定在2.4%;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2%,制造业PMI升至52.5的29个月新高,服务业加速、就业增长达16个月峰值。这一态势,是前期七次加息累计2.1个百分点的控通胀效果逐步显现,叠加经济内生韧性的结果,当前利率水平既不助推通胀,也不拖累增长,处于“中性区间”,使得央行无需急于调整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欧央行与美联储的政策分化持续加剧。2025年以来,美联储因通胀黏性将利率维持在4.25%-4.5%高位,而欧央行凭借能源价格回落实现通胀降温,提前将利率调至2%。这种差异导致欧元兑美元年内升值12%,既提升了欧元购买力,也给德国等出口大国的竞争力带来压力,成为一把“双刃剑”。 但乐观背后仍有隐忧:全球贸易争端、地缘政治紧张未缓解,欧元区内部德法等国经济结构差异(出口依赖vs内需驱动)导致统一政策落地难度大,且金融市场估值过高的风险已显现。埃尔德森也强调,12月新季度预测若显示通胀未来三年低于预期,政策或需动态调整。 欧洲央行的乐观是稳操胜券,还是对潜在风险的低估?美国关税冲击的滞后影响、欧元升值对出口的压制,再加上政局波动等“黑天鹅”,若全球经济降温,央行能否从容应对?是维持利率不变,还是适度宽松加码保险?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