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贸易额下降近10%,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下降55% 俄罗斯驻华大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向媒体透露,今年前9个月俄中贸易额达1636亿美元,同比减少9%。其中,中国汽车对俄出口暴跌55%,成为拖累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这一数据与去年中国品牌在俄市场份额超60%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去年中国车在俄罗斯风头无两,每卖出10辆新车,就有6辆是奇瑞、长城或吉利。但今年7月,普京政府一纸新规彻底改变了局面。俄罗斯要求所有进口车辆必须通过本土实验室的OTTC认证,此前在土耳其、塞尔维亚等地的认证全部作废。单车认证成本从5000美元飙升至8000美元以上,认证周期拉长到一年,大批中国车被迫滞留边境。 与此同时,俄罗斯大幅提高进口汽车报废税,税率暴涨70%-85%,且计划每年递增10%-20%直至2030年。一辆售价20万元的长城皮卡,仅税费就要多交5万元。曾经凭借性价比横扫市场的中国车,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此前近一半中国车通过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平行进口”渠道进入俄罗斯,以规避高额关税。但今年俄罗斯彻底收紧政策,不仅取消欧亚经济联盟的税收优惠,还强制安装GLONASS定位系统,严查转口贸易。边境海关的AI智能审单系统24小时运转,申报价与市场价稍有偏差立刻扣货,昔日“灰色清关”的漏洞被彻底堵死。 在政策庇护下,俄罗斯本土汽车品牌拉达(Lada)迎来第二春。政府为其提供每辆车30万卢布补贴和零利率贷款,二季度销量猛增34.4%,重夺市场榜首。反观中国车企,奇瑞对俄出口暴跌39%,紧急叫停50亿卢布电池厂项目;吉利销量下滑40%,主力车型星越L因税费成本上涨22.5万卢布,消费者望而却步。 俄罗斯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21%的高位,汽车贷款利率一度触及30%,民众购买力被严重抑制。另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尽管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量增加,但贸易总额因价格下跌缩水9.1%。中俄贸易的“能源压舱石”效应正在减弱。 危机中也有亮色。俄罗斯对华冶金产品出口增长42%,化工产品增长24%,食品出口增长11%。中国企业开始转向本地化生产,长城汽车扩建图拉工厂,目标将本土化率提至60%;奇瑞收购俄本土生产线,试图以“本土制造”规避贸易壁垒。 俄副总理曼图罗夫承认,贸易下滑受“外部不利因素”影响,但强调双方正推动投资协定落地,加快跨境结算便利化。中俄贸易的转型阵痛或许只是暂时,当车企熬过本地化磨合期,当能源之外的新增长点逐渐成熟,这条跨越冰原的贸易之路仍会重新繁忙起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