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虹、敬一丹等专家在会上交流看法。
温州网讯文化脉络绵延不绝,传承之火永不熄灭。近日,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鹿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的“新时代温州非遗传播主题活动”于无料书铺启幕。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张志宏、副局长李方喜,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和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俞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主持人敬一丹,《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沈卫星,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任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等专家,以及温州本地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与媒体代表齐聚此次沙龙活动,通过思想的碰撞为非遗传播注入新的动力。
活动现场,李方喜与俞虹共同签署《非遗传播推广战略合作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如同搭建起一座连接传承与创新的桥梁,为温州非遗传播开启了跨界融合的全新篇章。
共探破圈之策
在圆桌分享环节,“温州非遗的破圈之道”成为众人热议的核心话题。李方喜基于温州非遗发展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非遗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俞虹、敬一丹、沈卫星等专家学者则分别从传播学、媒体实践、文化研究等不同维度,提出了兼具深度与人文关怀的创新思路。诸如“非遗并非过去式,而是年轻一代正在记录的文字”“非遗传播当借全媒体东风,以短剧赋能、以话题引爆焕活生机”等真知灼见,使传播理论得以落地,引发了在场非遗工作者的强烈共鸣。
敬一丹在谈及非遗体验的细节拓展时,提及木活字的木材选择、蓝印花布与绞股蓝的搭配展示,并提议推出定制化姓名木活字文创产品,明确表示“这般富有温度的文化体验,值得走上商业舞台”;时统宇强调了民间资本与影视传播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以瓯窑瓷器博物馆、永嘉剧团的资金来源为例,指出民间力量对非遗传承起到的支撑作用;俞虹提出了“永昆非遗走进北大”的设想,建议以高校为依托,借助青年群体的力量拓宽非遗传播的范围;沈卫星则将这次温州之行称为一场“文化发现之旅”。他观察到,温州非遗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活态化”传承,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公众参与,让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当代生活。
凝聚传播合力
活动现场,张志宏为到场专家颁发“温州非遗传播特约研究员”聘书,借助专业力量为非遗传播提供坚实保障。他说,非遗保护与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媒体协同合作,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思维推动温州非遗“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次沙龙活动不仅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更为非遗创新推广与跨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温州将持续深化非遗与现代传播体系的融合,积极探索传播新模式,让千年文化脉络在瓯越大地延续传承,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温州智慧。
温州非遗最鲜明特色是“活态化”传承
记者:潇瑜/文
温州市非遗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