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 今年的欧洲制造业,实在是难到了骨子里,欧元区10月制造业PMI刚好卡在荣枯线上,看着没跌,实则早已没了底气。9月这数据还跌破过49.5,德国、法国这些制造业大国的工厂机器都快转不动了,这时再跟中国耍脾气搞脱钩,纯属自寻死路。 作为欧元区的“工业心脏”,德国9月制造业PMI甚至跌到48.5,创四个月新低,汉堡商业银行的经济学家都直言,新订单持续下滑,企业迟早要“踩刹车”减产。 法国更糟,制造业PMI48.1,服务业也跟着掉链子,综合PMI直接跌到48.4,成了今年5月以来收缩最快的月份。荷兰国际集团的分析师点破了关键,这种颓势跟商业信心崩塌直接挂钩,企业连设备更新、招人都不敢,生怕投出去的钱打了水漂。 这背后全是实打实的压力,俄乌冲突留下的能源成本包袱还没卸,天然气、电力价格比中国高3倍都不止,碳排放成本更是压得化工、钢铁企业喘不过气。 美国那边还在搞关税摩擦,欧洲的机械、汽车这些核心出口产品,海外订单连续数月下滑,标普全球的调查早说了,所谓的“提前出货效应”早就退潮,接下来根本没反弹的指望。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离谱的还在后头。德国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居然把100亿欧元砸到了中国湛江,建了个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而在德国本土,路德维希港的工厂却不断缩减产能,甚至关停了TDI等核心装置。这操作,简直是把欧洲的“工业心脏”活生生挖了一块肉,移植到了中国。 巴斯夫的理由很直白:中国的能源便宜、供应链全、市场大。反观欧洲,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三倍,电价是美国的两到三倍,这还怎么玩? 就在整个欧洲制造业愁眉苦脸时,匈牙利却靠着跟中国合作活出了不一样的光景,这就是西雅尔多敢说硬话的底气。 中国一带一路网表明,比亚迪要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宁德时代也在德布勒森启动了工厂项目,这俩项目一个补全欧洲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产能,一个卡住动力电池的关键环节,全是欧洲眼下最缺的东西。 而且2024年中匈双边贸易额都涨到162亿美元了,同比还增了11.6%,机电产品占比超80%,中国不仅是匈牙利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还是2020、2023、2024三年的最大外资来源国。 对比德国企业裁员、法国工厂减产的新闻,匈牙利工厂里新增的流水线和工人,就是“合作必选项”最实在的证明。这背后,其实藏着更大的问题:欧洲的“去工业化”已经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更关键的是,中国给匈牙利的不只是投资,是能盘活整个产业链的“输血通道”。匈塞铁路匈牙利段现在还在紧张施工,这条铁路通车后,布达佩斯到贝尔格莱德的车程,能从8小时缩到3小时,匈牙利一下子就成了中东欧的交通枢纽。 物流通道也早打通了,合肥刚开了到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西安的跨境公铁联运班列早实现常态化开行,连泰国的货物都能经中老铁路,转中欧班列运到匈牙利。 扎霍尼港的总经理拉兹洛·古比克都承认,中欧班列的辐射效应让越来越多企业受益,这对依赖供应链效率的制造业来说,就是救命的动脉。 反观其他欧洲国家,还在为供应链安全吵来吵去,德国汽车业想找替代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结果成本涨了20%还没找到合适的。西雅尔多骂欧盟对华战略“完全错误”,简直说到了点子上。 欧盟那些政客非要把合作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一边喊着“去风险”,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产业链。欧盟之前想对中国电动汽车征反补贴税,匈牙利直接站出来反对,因为他们看得明白,欧洲汽车业早跟中国绑在了一起,德国大众30%的营收靠中国市场,宝马的电动车型一半零部件来自中国,真要是硬脱钩,先死的是欧洲自己的车企。 欧盟砸钱想自己挖矿、加工,可成本高得离谱,只要中国材料便宜,欧洲生产商就毫无胜算。匈牙利央行行长沃尔高·米哈伊说得更透彻,欧洲的困境不是中国造成的,而是自己能源政策、产业战略出了问题,跟中国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现在的问题是,欧盟内部根本拧不成一股绳。匈牙利、波兰这些中东欧国家务实得很,知道跟中国合作能带来就业、投资和技术;而法国、荷兰却总想搞“小院高墙”,结果把自己困在了里面。 欧盟的《企业可持续性尽职调查指令》更是把卡塔尔都惹毛了,人家直接威胁要断供天然气,这下欧洲的能源安全又悬了。美国还在旁边拱火,逼欧洲买高价LNG,德国工业界早就怨声载道。 说到底,欧洲制造业的困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能源成本、供应链安全、市场萎缩,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匈牙利的选择,其实给整个欧洲提了个醒:与其跟中国较劲,不如务实合作,把产业链、供应链稳住,把企业保住。毕竟,工厂倒了、工人失业了,再谈什么价值观、地缘政治,都是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