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福建舰入列,新闻联播不经意扫过的两个镜头,两位国之栋梁都在入列现场,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院士和中压直流电磁弹射发明者马伟明院士,两位都已经白发苍苍,腰背已不再挺拔,但眼神毅然坚定,让人泪目!您们是国家前行道路上的照明灯,指路人,更是全国人民的脊梁!向那些为了国家强大而默默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新闻联播的镜头总是克制又客观,可就是这短短几秒的扫过,让无数观众瞬间破防。不是因为航母入列的壮阔场面有多震撼,而是两位老人的身影太过戳心——岁月在他们头上撒满白霜,常年伏案攻关让腰背弯成了拱桥,可那双眼睛里的光,比福建舰的舷灯还要亮,比弹射器的轨道还要坚定。这不是刻意摆拍的感动,而是时光沉淀出的力量,是把一辈子交给国家的赤诚。 我们总在谈论“国之重器”,却很少想过,重器背后站着的是什么样的人。孙聪院士接手歼15项目时,国外对舰载机技术严防死守,连一张完整的图纸都不肯泄露。有人说“中国十年内造不出舰载机”,他带着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画了上万张草图,在试飞场顶着狂风烈日反复调试,硬生生用九年时间让歼15从图纸飞上航母甲板,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马伟明院士更曾被外媒嘲讽“异想天开”,电磁弹射技术是航母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当时全球只有美国掌握相关技术,且还停留在中压交流阶段。他带领团队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实验室里吃泡面、睡行军床,遭遇过无数次失败,甚至赌上了自己的声誉,最终攻克中压直流电磁弹射核心技术,让中国航母直接实现“弯道超车”,技术水平远超美国。 这两位老人,没有流量明星的光鲜亮丽,没有网红博主的千万粉丝,甚至连名字都只在专业领域被人熟知。可正是这样一群“沉默的人”,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扛起了最重的担子。他们的青春,献给了实验室的灯光;他们的中年,耗在了攻关的难题上;他们的晚年,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国防事业。再看看当下的一些风气,有人为了博眼球在网络上弄虚作假,有人为了短期利益放弃深耕多年的领域,有人把“躺平”“摆烂”挂在嘴边,对比之下,更显科学家们的坚守有多可贵。 我们常常羡慕国外的先进技术,感慨国家发展的不易,却忘了每一项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他们不是天生的“超人”,只是把个人理想融入了国家命运;他们也有家庭牵挂,也会累会疲惫,可面对国家的需求,他们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孙聪院士曾说“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马伟明院士坦言“搞科研就是要敢啃硬骨头”,这些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中国科学家的初心和使命。 福建舰入列,是中国海军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这艘航母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项技术,都凝聚着像孙聪、马伟明这样的科学家的心血。他们用白发换来了国家的强大,用弯腰的背影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或许没有获得过太多世俗意义上的“名利”,但他们的名字,必将被载入史册,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铭记。 这个时代需要流量,但更需要像孙聪、马伟明这样的“国之栋梁”;这个社会需要娱乐,但更需要尊重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我们不能只在国家取得重大突破时才想起他们,更要在日常中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和敬意。让科学家成为全民追捧的“偶像”,让科研精神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