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那天晚上刷手机,屏幕的光刺得眼睛发酸,手指往下滑的时候,一条消息突然蹦出来吉林省

那天晚上刷手机,屏幕的光刺得眼睛发酸,手指往下滑的时候,一条消息突然蹦出来吉林省京剧院给郭德纲发了个“京剧推广大使”的证书。王全院长还特认真地说,咱们都是自己人。老郭那边呢,也挺感慨,提到他那个麒麟剧社,到明年才满十年,就是个小小的民营团体,跟那些大国营院团肯定没法比。但他摸索出来一套自己的经验,虽说可能不太适合大规模推广,可确实给京剧拉来不少新观众。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郭德纲明明是个说相声的,现在整天在台上唱京剧,还带着自己的剧社全国巡演。有些老戏迷听着就觉得不对味儿,说他的唱念做打里总带着相声演员那股劲儿。可转头一看,他每场演出票都卖得挺快,台下坐的不少是年轻人,有的可能头一回听全本《刘墉》。 我翻着评论区,面包掉地上沾了灰心情瞬间低气压。有人写长篇大论,说传统艺术就得严格按规矩来;也有人反驳,现在京剧最缺的不是规矩,是愿意买票进剧场的活人。两边争得挺热闹。 其实老郭自己挺清楚位置。他从来没说自己是科班出身,反而常调侃是“票友下海”。他那套方法,说白了就是把相声场子里磨出来的本事带进了京剧知道观众什么时候会乐,什么时候该屏住呼吸。麒麟剧社的戏,经常能看到他加进去的小设计,可能是句现挂,可能是个让老戏迷皱眉但新观众会笑的小动作。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天津看过的一场。台上正唱着,老郭突然跟琴师逗了句闷子,全场顿时轻松起来。坐我旁边的大爷直摇头,可前排几个二十来岁的姑娘笑得前仰后合。散场后听见她们讨论,说原来京剧也能这么好玩。 你说传统要不要守?当然要。那些老艺术家们一辈辈传下来的东西,精妙得很。但现在的问题是,光守着不行啊。好多剧院排的戏,规矩是规矩了,可台下坐的全是白发苍苍的老观众。再过十年二十年怎么办? 吉林省京剧院这步棋走得挺有意思。他们不是不知道争议,但还是把推广的担子交给了郭德纲。看中的不就是他背后那批年轻观众吗?这些孩子可能因为喜欢德云社的相声,顺带着对京剧产生了兴趣;可能因为郭德纲的演绎,第一次觉得老戏文里的人物活了过来。 这事儿往大了说,不只是郭德纲个人的事。整个戏曲界都在琢磨怎么吸引新观众。有的院团尝试把戏搬进小剧场,有的在做直播,还有的跟游戏公司合作推皮肤。虽然招数不同,但目标都一样别让老祖宗的好东西断在咱们这代人手里。 老郭那套“郭氏经验”,说白了就是在传统和市场之间找平衡。既不能把京剧改得面目全非,又不能死守着规矩眼睁睁看着观众越来越少。他那个麒麟剧社,十年摸爬滚打,确实趟出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虽然磕磕绊绊,但至少让更多人愿意买票走进剧场了。 想到这儿,我倒觉得这场争论挺有意义。有人坚持传统,有人尝试创新,吵吵闹闹中,反而让更多人关注起了京剧。比那种死气沉沉、没人讨论的状态强多了。 你说,要是哪天京剧也能像某些流行演唱会那样,票一开售就秒光,那该多好?虽然现在离那步还远,但至少有人在努力,在尝试,在把新的生命带进这个古老的行业里。这不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