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翼翼处理言辞的时代,新加坡领导人如此直白地对中国提出要求,确实不常见。他提出的那个“东西”,听起来也颇为抽象——“过度的自给自足政策”。 这场引发热议的发言发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上,尚达曼的演讲围绕中美关系和全球供应链展开,他提到大国脱钩会让全球付出高昂代价,特别点出中国若追求 “完全依靠内部市场、全面自力更生”,会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这话一出来就被反复解读,不少声音直接将其和 “新加坡站队美国” 挂钩,但仔细看完整语境会发现,他同时也在提醒双方避免彻底对抗,并非单纯针对中国。 不过很多人没注意到,新加坡总统在当地政治体系里更偏向象征性角色,实权主要在总理和内阁手中,所以这番话更像是基于国际观察的个人表达,不直接代表政府的外交立场。 但即便如此,发言还是戳中了当下的敏感点,毕竟新加坡的处境太特殊 —— 这个国土面积仅 715 平方公里的城邦国家,资源匮乏到连淡水都要依赖马来西亚,经济完全靠马六甲海峡的航运枢纽地位和全球贸易支撑,是现有全球化秩序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尚达曼口中 “过度自给自足” 的说法,其实和中国实际推行的政策存在偏差。中国一直在强调的是 “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本质是建立风险备份,而非所有领域闭门造车。 比如高端芯片领域,中国一边进口一边推进国产研发,只是为了避免像华为被断供时的被动;粮食安全上坚持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进口的多是品种调剂用的农产品。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 40% 以上,光伏产品卖往 100 多个国家,这些都说明自主和开放从来不是对立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推进自主能力很多时候是对外部压力的回应。2018 年以来,美国已将 3000 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高端芯片、光刻机等核心产品出口,甚至逼着盟友切断供应链。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供应链中断的平均时间已从 3 周延长到 12 周,脆弱性飙升 3 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加大对国产技术的投入其实是正常的安全防御。 有意思的是,同样的逻辑在其他地方会有不同解读。欧洲砸下 430 亿欧元搞《欧洲芯片法案》被称为 “战略自主”,中国搞技术突破却被贴上 “封闭” 标签。 这种差异背后,藏着新加坡作为小国的生存逻辑 —— 它只需在中美分工中找到分利点就能繁荣,却很难理解 14 亿人口的大国必须掌握核心能力以避免 “被卡脖子” 的底线需求。 现在尚达曼的发言已经引发连锁讨论,有人觉得是新加坡出于自身焦虑的 “求稳” 表态,毕竟中美脱钩最先冲击的就是这类依赖贸易的枢纽国家;也有人认为这是对中美双方的警示。无论如何,这场争议本身就说明,大国的发展路径选择早已不是单一国家的事,而是牵动全球的复杂命题。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版图和地缘政治局势不断变化,大国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不过,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的主要议题,任何想靠施压或者指责来改变别国战略的做法,最后都不会有好结果,只有通过合作和对话,才能走向真正的持久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