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诚投顾看热点: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至万元级!
随着Booster K1以2.99万元限时售价20分钟售罄、Bumi小布米万元内定价引爆预售,人形机器人行业正从技术验证迈向量产普及的关键拐点。
一、价格下探:消费级市场破冰
10月下旬,两家初创企业以“颠覆性定价”搅动行业:
松延动力Bumi:全球首款万元内消费级产品(9998元),身高94cm、重12kg,主打家庭陪伴与教育场景。预售开启3小时销量突破200台,首批500台48小时内售罄。
加速进化Booster K1:定位教育赛事开发平台(2.99万元起),凭借22自由度关节与太空步舞蹈技术出圈,首批100台开售20分钟告罄,公司承诺“12月底未交付3倍赔付”。
行业人士指出,价格下探源于供应链优化与场景聚焦。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直言:“人形机器人本质是塑料、铝和芯片的组合,成本可控”;加速进化则通过轻量化设计(整机19.5kg可登机托运)降低使用门槛。
二、场景分化:从赛场到课堂
两大产品折射出差异化的落地路径:
Booster K1以赛事验证性能,搭载48-200TOPS算力平台,支持二次开发。其前代产品T1曾助力清华火神队夺得RoboCup世界杯成人组冠军,目前全球出货量超700台,覆盖20国70余所高校。
Bumi侧重娱乐交互,通过简化功能控制成本,开启“玩具级”机器人普及试验。京东预售数据显示,超60%订单来自个人科技爱好者。
加速进化CEO程昊比喻:“人形机器人正经历PC进化史——从极客玩具发展为通用智能载体”。该公司同步启动“百城万校”计划,3年内拟与万所院校合作机器人课程。
三、交付能力成竞争分水岭
价格战背后,规模化交付正检验企业硬实力:
头部企业加速产能布局:加速进化2026年规划产能数万台,上半年已交付数百台;优必选年内订单达数亿元,智平方获数亿元千台订单。
行业隐忧浮现:智平方CEO郭彦东警示“低价可能伤害研发投入”,部分产品仍存在运动精度与场景适应性瓶颈。
产业观察:价格下探激活了开发者生态与教育市场,但工业级应用仍需突破。“机器人需从四肢健全走向认知健全”。随着双十一电商渠道全面开放,这场由Bumi与Booster K1掀起的平民化浪潮,或将成为智能时代的新一轮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