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是幌子,落户才是真”——深圳掀起的一场清查行动,撕开了部分外籍留学生“曲线移民”的遮羞布。37家被立案查处的小公司,清一色走的是“留学生家属探亲+空壳公司挂靠”的套路,把“人才引进”政策玩成了无本万利的签证游戏,也让网友直呼“这操作也太钻空子了”! 这场清查行动其实早有征兆,深圳作为外籍留学生聚集的城市,近年来一直在优化人才引进服务,比如取消用人单位人才引进立户登记环节,企业取得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就能自动申办相关业务,本是为了给真正的人才提供便利,却被不法分子盯上了漏洞。 清查中发现,这些中介公司瞄准的是两类人:一类是在深圳高校就读的外籍留学生,另一类是想长期留在中国却不符合工作签证条件的留学生家属。他们利用亲属团聚类签证的政策便利,再搭配空壳公司挂靠,硬生生造出了 “合法居留” 的假象。 具体的操作链条环环相扣,第一步就是 “借身份” 办探亲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外籍留学生的配偶、父母等亲属可以申请 S1 字长期探亲签证,这类签证只需提供亲属关系证明和留学生的居留证件就能办理。 中介公司就教唆留学生用自己的留学身份,为根本没有团聚需求的 “亲属” 出具邀请函,甚至伪造亲子关系证明,帮这些 “家属” 顺利拿到有效期 1 年的 S1 签证入境。有清查人员透露,查获的案例里,有个越南籍留学生名下 “挂靠” 了 7 个所谓 “亲属”,彼此连基本情况都答不上来。 入境后第二步,就是把探亲签 “转” 成工作类居留许可,这时候空壳公司就派上了用场。这些被查处的小公司大多注册在写字楼的共享工位,经营范围写着 “贸易咨询”“文化交流”,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际经营,既没有办公设备,也没有真实业务往来,唯一的作用就是给外籍人员 “挂名”。 中介会帮这些 “家属” 在空壳公司登记为 “高管” 或 “法定代表人”,伪造劳动合同和收入证明,再拿着这些材料去申请外国人工作许可,最后到出入境管理部门换发工作类居留许可。 整个流程下来,中介收费从 8 万到 15 万不等,而空壳公司的年度维护成本不过几千块,纯利润能达到 90% 以上。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空壳公司的 “专业化运作”。它们会定期做虚假的财务报表,甚至缴纳少量社保和税款,制造 “正常经营” 的假象,连工商年检、税务申报都由中介公司 “一条龙” 代办。 有一家被查处的空壳公司,名下挂了 12 名外籍 “员工”,但公司银行账户一年的流水只有几千块,明显不符合正常经营逻辑,这才被大数据筛查抓了现行。 这种操作和杭州此前查获的非法外教案件如出一辙,都是靠注册空壳公司、安排虚假任职来骗领居留许可,只不过深圳的案件更聚焦于 “留学生家属” 这个特定群体。 这些钻空子的行为,直接扰乱了正常的人才引进秩序。深圳的人才引进政策本是为了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外籍人才,可这些通过虚假材料留下的人,既没有相应的工作技能,也不参与实际工作,反而占用了宝贵的居留许可配额。 更严重的是,部分人拿到居留许可后,还会从事非法就业,比如在教培机构当外教,而他们中不少人既不是英语母语国家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资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这 37 家空壳公司已被全部立案查处,相关中介人员被处以罚款,100 多名通过虚假材料获取居留许可的外籍人员被注销证件并限期出境。 深圳的监管部门也已经升级了审核系统,将市场监管局的企业注册信息、税务局的缴税数据、人社局的社保记录和出入境管理部门的签证信息打通,通过大数据碰撞自动识别异常线索 —— 比如名下有公司却长期零申报、挂名公司与实际居住地距离过远等情况,都会被标记为重点核查对象。 这场清查行动也给其他城市提了醒,人才引进政策的便利化不能变成 “放水”,必须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常态化监管堵住漏洞。 就像深圳法院此前提醒的,任何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落户或居留资格的行为,不仅会导致手续无效,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最终只会落得 “财证两空” 的下场。毕竟,城市欢迎的是真正的建设者,而不是钻政策空子的投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