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以诗会友, 在诗意盎然的邯郸街头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丛台公园,每周六下午四五点,总有一个挎着写有“对诗”二字帆布包的身影准时出现。她手持简易麦克风,笑容温和地向过往游客发出邀约,清脆的诗词对答声常引得游人驻足——她就是抖音账号“甘单风华(以诗会友)”的主人张春花,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对诗姐”。

谁也想不到,这位满腹诗词的“文化使者”,退休前是邯郸宾馆与财务报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会计。从指尖算珠到唇齿诗行,从严谨账本到市井烟火,张春花用一年多的坚守,把诗词的韵味酿进了邯郸的风里,也让“甘单风华”这个名字,成了古城里一个温暖的诗意符号。

退休后的空窗期,被“诗词”点亮的生活

“要是没看《中国诗词大会》,我现在可能还在家琢磨怎么打发时间呢。”回忆起与诗词结缘的契机,张春花笑着说。2019年刚退休时,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她突然陷入“空窗期”,每天对着空荡荡的屋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某天晚上,电视里播放的《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她的目光——选手们对答如流的从容、诗词里描绘的山河岁月,像一束光闯进了她平淡的退休生活。

“年轻时哪有时间琢磨这些?上班要管账本,下班要陪孩子,连翻本书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张春花坦言,自己并非文学科班出身,学生时代的诗词积累早已随着柴米油盐淡去。但那次偶然观看,让她重新燃起了学习的兴趣。第二天一早,她就跑到书店买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刚开始背诵并不容易,有时一首诗反复念十几遍才能记住,遇到《长恨歌》《琵琶行》这类长篇,更是要花两三个礼拜才能完整背下来,毕竟年龄大了!”但她乐在其中。

一场西安偶遇,点燃传播初心

真正让张春花把诗词“带出家门”的,是2024年春节的西安之旅。那年正月,她和丈夫去西安旅游,在大唐不夜城闲逛时,突然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姑娘对诗——“春风得意马蹄疾”,姑娘刚说完上句,人群里就有人接出“一日看尽长安花”。热闹的场景让她心痒,却又不好意思上前。“我老公在旁边推我,说‘你也会,去试试怕啥’。”张春花回忆道,正好这时姑娘念出“渭城朝雨浥轻尘”,她下意识地接了句“客舍青青柳色新”。

“当时那个姑娘特别开心,说‘阿姨接得真好’,我脸一下子就红了,赶紧拉着老公跑了。”虽然只有短短一句互动,却让张春花既紧张又兴奋。这次羞涩的“首秀”,却在她心中点燃了一簇火苗。

回到邯郸后,她开始关注各地的街头对诗视频。同年3月,她专程前往安阳仓巷街的诗会尝试。“感觉就是特别满足,酣畅淋漓的那种,他说上句我说下句,我们背了将近有半个小时。”这次成功的体验,让她彻底爱上了这种分享诗词的方式,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咱们邯郸为啥不能有?”

第一次对诗选在龙湖公园,当时公园刚挂上成语灯,晚上亮起来格外热闹。可真到了现场,张春花却犯了怵——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她攥着麦克风的手直冒汗,半天不敢开口,最后还是自家孩子和朋友来“客串”。在孩子们的带动下,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起了《静夜思》《春晓》等简单诗词。那天晚上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模样,张春花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那些温暖的遇见,是坚守的意义

从龙湖公园到丛台公园,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的从容淡定,张春花在街头对诗的路上已经坚守了一年多。每周六下午四五点,她都会准时出现在丛台公园,挎着那个醒目的“对诗”帆布包,用一句“您好,可以打扰您一下吗?咱们对几首诗怎么样”开启与陌生人的诗词邂逅。

最让她惊喜且成为其“置顶视频”主角的,是那个从武安专程赶来、年仅两岁半的小女孩。短短3分钟的视频里,一老一少你来我往,竟然连续对接了近80首古诗!女孩的姥姥和妈妈是她的抖音粉丝,孩子通过视频对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一次来,孩子才两岁三个月,话还说不清楚,但朗朗上口的古诗都能接上。”张春花回忆道,“后来两岁半又来了一次,诗词储备就已经很丰富了,能背160首诗了,连《春江花月夜》都会背。”张春花说起小女孩,眼里满是光,“看着孩子通过这个形式,回家主动学习新诗词,我就觉得特别有价值。”这段视频发布后,评论区瞬间“炸锅”,网友们纷纷惊叹“邯郸人才辈出”“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并对张春花的行动表示敬佩:“这位姐姐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还有邯郸市二十五中研学的学生们,他们在丛台上朗诵《侠客行》的豪情感染了她。主动上前邀约,与学生们对了许久,视频被校长转发,让她看到了诗词在年轻一代中的蓬勃生命力。

更有从天津、福建、内蒙古等地慕名而来的“诗友”。那位天津的老师,语速飞快,诗词储备深厚;那个穿着唐装的福建小女孩,据说能背一千多首诗,与她对战了近20分钟;还有本周即将到访的内蒙古“大神”,让她既期待又倍感压力。“我自己能坚持下去的话,会继续充实我的知识储备,还要继续努力。”

为了鼓励参与者,张春花自费准备了各种小奖品,从龙年钥匙扣、诗词书签、书本橡皮到自己手工编织的花朵和手工气球小熊,虽然不贵重,却藏着她的心意。“有的孩子拿到奖品特别开心,说要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每次背书都能看到。”这份用心,让对诗成了一场充满仪式感和获得感的互动学习。

“甘单风华”的诗意,还在继续

如今,张春花的抖音号“甘单风华(以诗会友)”已经积累了不少粉丝,虽然点赞数大多是几百,偶尔会有上万的爆款,但她并不在意流量。“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出名,就是想让更多人喜欢诗词,了解咱们邯郸的文化。”回首这一年多的历程,张春花特别感谢她的爱人。“说起来我能坚持对诗,我爱人真的功不可没。”从最初的鼓励尝试,到后来的全程陪伴、拍摄,爱人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

在对诗的过程中,张春花发现,很多与邯郸相关的诗词都鲜为人知。比如岑参的《邯郸客舍歌》刻在丛台影壁墙上,却很少有人能完整念出来;李白的《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描绘了邯郸的壮阔景象,知道的人也寥寥无几。“这些诗词里藏着邯郸的历史,要是没人知道太可惜了。”于是,她开始专门搜集邯郸相关的诗词,一首首地学、一句句地记,希望能通过街头对诗,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

“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当被问及用哪句诗链接与邯郸的感情时,张春花脱口而出。这句诗,仿佛是她向所有远方朋友发出的邀请。在她眼里,邯郸不仅是家乡,更是她传播诗词文化的舞台。“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张春花说,她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街头对诗的队伍,这位挎着“对诗”布包的退休财务工作者,正用最朴素的方式,为家乡的文化名片添上一缕馥郁的诗香。她本身,就是一首关于热爱、勇气与坚持的,最动人的诗。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郝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