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淄博120实现“秒级响应”

□本报记者董振霞马金

11月4日深夜10点,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大厅灯火通明,调度员孟云云挂断一通急救电话,她刚指导救治的一名心脏骤停患者已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这是她今年参与抢救的第16例危重患者,也是淄博120急救体系高效运转的日常缩影。

在这个每分每秒都关乎生死的战场上,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用一组组温暖的数据,书写着现代化急救体系的答卷:2025年全省院前急救技能大赛调度组第一名,新增3个急救站点,电话指导成功抢救急危重症患者165例,急救车3分钟出车率达96%,央视4次报道淄博120急救体系……

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对生命尊严的至高礼赞。推动实现这一目标的,是淄博120用心用情服务的坚守与深耕,让生命救助实现“秒级响应”。

生命救助从“分钟级响应”到“秒级响应”

“日常调度工作中,我们常接到误触、误拨或公众对紧急情况误判的电话。”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主任耿玲表示,对120调度员而言,呼救即命令,所有未接通的电话都必须回拨核实,这一看似“额外”的操作,实则是对生命的极致尊重。

为实现生命救助从“分钟级响应”到“秒级响应”的跨越,淄博120以全链条质控管理为核心,多维度筑牢急救指挥调度防线。在优化现有质量控制考核办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作规范评价标准、工作差错处置流程及电话指导成功认定依据,系统完善120急救站点接处警全流程规范,从源头构建闭环把控机制。2025年重新修订并发布《院前医疗急救一体化指挥调度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为行业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标准化指引。

常态化业务培训成为“秒级响应”的核心支撑。通过汉字录入专项训练与测速考核,确保信息录入“快、准、稳”,匹配高效响应需求;组织实地地理信息考察,以手绘地图、标记重点道路等方式,锤炼调度人员“活地图”本领,让调度指令精准对接实地场景;定期召开案例分析会,复盘典型接处警、复杂场景处置及差错案例,通过集体研讨、问题剖析与经验分享,持续提升调度人员应急决策与处置能力。

从制度规范到技能锤炼,从标准引领到精准调度,淄博120以专业内核筑牢生命防线,让每一次指令都精准高效,每一场救助都分秒必争。

城区8分钟农村15分钟的“急救圈”

“3分钟出车率达96%以上。”这组看似简单的数字,凝聚着淄博120急救体系的深刻变革。耿玲表示,建立质控中心,构建质控指标体系,通过日常调度、电话回访、视频抽查等立体化监管,实现对急救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曾经困扰急救工作的延时出车、拒绝搬抬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态度和沟通技巧被新增为工作考核要点,这种从“技术导向”到“人文关怀”的转变,让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2024年度的投诉率同比下降68.89%,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温度的双重提升。在稳定存量的基础上,淄博创新推出“二线急救车”模式,张店区人民医院等4家医疗机构开通备用车辆,从“单车出诊”升级为“双车同步响应”,有效缓解了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就医需求。这一创新模式,犹如为淄博120急救体系安装了“备用引擎”,在应对突发大规模急救需求时展现出强大韧性。

6月6日,淄博潍淄医院急救站点正式开通运行,这是今年全市新增的第三个急救站点。周村区王村镇中心卫生院重新启用,淄博“西大门”的急救资源空白被填补。耿玲表示,“新增和重启的站点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城乡急救资源布局,基本实现城区8分钟、农村15分钟‘急救圈’。”

“全民急救”打通生命救援“最初一公里”

“请您保持冷静,我将指导您进行心肺复苏。”调度员赵阳阳通过电话指导,成功抢救了一名71岁老人。从接警到患者恢复自主心跳,用时21分钟。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已成常态。

从调度员聂爱婷电话指导抢救溺水老人,到孙文静4分钟海姆立克法救回噎食老人,再到多人联动110破门救援昏迷市民……这些惊心动魄的救援,共同勾勒出淄博“暖心急救”图景。

社会化急救持续赋能急救体系建设。2024年,我市在沂源县试点推进社会化急救网格建设,636名受训人员加入急救志愿者行列,探索形成了“乡村医生、村‘两委’成员化身急救志愿者”的基层急救新模式,有效打通了急危重症伤员救治的“最初一公里”。

2025年,我市推动开展“全民急救行动”,全市“120”急救医疗机构广泛开展社会急救普及培训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展培训575场,培训4.8万余人,已有10余人次急救志愿者成功参与现场施救。

急救志愿者作为专业力量的有效补充,配合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自主研发并上线的急救志愿者地图,正在推动淄博急救工作实现从“线”到“面”的跨越。

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而随着“全民急救行动”的深入,淄博急救体系正迈入技术与社会力量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