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起初,全世界对这事的反应非常强烈,特别是中国,当时立刻叫停了日本水产进口。要知道,光2023年前八个月,日本卖到中国的水产品就有近3亿美元,这对他们而言可是重创。 但日本很快把重心转向别的国家,他们拿出一整套办法,从补钱到改包装,想尽办法救这盘快塌的生意。 政府先出手,拨了1007亿日元搞个“水产业守护”计划,其中156亿专门用来开新市场,日本还帮企业直接接触美国、越南等国家买家,连人工费都补上,好让他们转得快、花得少,这一步相当于给出口企业打了针强心剂。 钱到位后,日本又开始在“安全”上做文章,他们主动对接各国海关,自己出具“放射性物质检测证明”,拿着国际机构的评估报告说核污水达标。 虽然中国和韩国都不吃这一套,但在欧美一些监管松的地方,这样的证明反倒成了进出口的“通行证”,同时,日本还给水产贴上ASC环保标签,欧美市场认这个,日本就顺势让它变成了“安全”的代名词。 靠着这些手段,日本迅速找到了新的买家。2024年上半年,北海道扇贝出口美国金额翻倍,越南的进口量涨了九倍,看着挺风光。 但别被这些数字骗了,整体看,日本水产出口总量还是比以前少了8%,说白了,就是部分市场撑着面子,全盘依然在滑坡。 除了内部操作,日本更会挑市场。各国对放射性标准差别很大,韩国最严,一公斤只允许100贝克勒尔,美国和欧盟宽松得多,日本当然选后者,管得松、查得少,他们的货就能进。 配合上国际舆论的转移,这事更轻松了,核污水排海刚开始时,新闻天天报道,全世界都紧张;可两年过去,有的国家忙着处理自身危机,公众也早不盯这个话题了。 再加上消费者的“选择性健忘”,更是帮了日本的大忙,调查显示多数人说自己关心海鲜安全,可真到超市,只有极少数会想起放射性这回事,只要价格划算、有熟悉的认证标志,大部分人还是照样买,这种心理让日本的“安全包装”派上了用场。 但日本出口看似风光,隐患却越来越大,农林水产品总体出口额虽然涨了3.7%,可真正受核污水影响的水产,却没能补回损失。 更麻烦的是,日本国内的水产自给率已经跌到52%以下,按卡路里算,食品自给率才38%,一个海岛国家竟还得靠进口海鲜,说明渔业正在往下掉。 这种靠新市场硬撑的办法,其实风险极高,一旦哪国检测出放射性超标,市场说关就关,到那时,日本苦心维系的这些渠道可能瞬间崩塌,眼下的出口增长,看似还行,实则是赌运气。 反观中国的做法,态度坚决、立场清晰,对食品安全问题绝不含糊,这是对国内消费者最负责任的选择,相比之下,日本选择了另一条路——用“包装”掩盖风险,用宣传稳住出口,看似聪明,实则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