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来到一名日本朋友家做客,不料却在朋友家里发现一个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来到一名日本朋友家做客,不料却在朋友家里发现一个十分眼熟的铜罐。经过一番思索,他震惊的发现这居然是国宝皿方罍流失已久的器身!为了将皿方罍顺利带回国,过程几经波折又艰辛! 1992年秋,一位中国文物专家在日本友人宅中瞥见书架上那件方正铜器。纹路熟悉,铭文隐现,让他瞬间联想到湖南省博物馆那孤零零的器盖。难道这是商代国宝皿方罍失踪已久的器身?从这一瞥到完整归国,二十余年追索,拍卖竞价的拉锯、私下谈判的博弈,层层波折中,国宝如何破解重逢之谜? 马承源这位1927年上海出生的大专家,一辈子就跟青铜器干上了。1951年大夏大学历史系毕业,第二年就进了上海博物馆,从基层干起,摸爬滚打几十年。他研究商周礼器那叫一个在行,编了好几大本图录,里面每件器物的纹样、铭文都扒得清清楚楚。那些书不是摆设,业内人一看就知道是硬货,帮着辨伪鉴真,省了不少弯路。 皿方罍这宝贝,出土在1919年的湖南桃源县商墓里。那时候挖掘出来,身盖齐全,高88厘米,口宽26厘米多点,身上爬满兽面纹和凤鸟饰,底部还刻着“皿”字,商晚期铸造的顶尖水平。器盖很快就进了湖南省博物馆,稳稳当当摆在那。可器身呢,在乱世里流走了,先是几手倒腾,到了欧洲私人收藏圈,从此音讯全无。专家们心知肚明,这对分离的国宝,合不起来就缺了魂儿。马承源这些年没少为流失文物发声,在会上讲得直白:自家宝贝在外头飘着,总得想办法接回来。 1992年,马承源去日本交流,顺道去收藏家新田栋家坐坐。俩人聊着中日古董,新田家书架上搁着个铜罐,方方正正,高一米左右。马承源眼睛一亮,那纹路、那铭文,跟他脑子里湖南省那器盖对得上号。问了问来路,新田说多年前伦敦拍卖淘的,花了大价钱宝贝着呢。马承源没急着表态,只顺嘴提了提器盖的事,说凑一对多好看。新田倒挺直白,不卖,就这么搁家里欣赏。马承源回国后,第一件事就联系湖南那边,确认细节,这事儿就算兜上钩了。 从那以后,追皿方罍器身就成了件长跑事儿。几年过去,新田家生意走下坡,决定卖藏品。消息一传开,中国这边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保利艺术中心赶紧搭班子,凑钱准备抢。2001年,器身上了纽约苏富比拍卖场。中国团队盯着价牌,从起拍就跟进,数字一跳一跳。可半道杀出个法国买家,报价直往上窜,最后924万美元成交,创了亚洲艺术品纪录。中国方咬牙跟到头,没法再加,只能干看着锤子落了。那一锤砸得人心口疼,但谁也没松劲儿,继续盯着国际拍卖圈的动静。 接下来十来年,器身藏得严实,中国文博人也没闲着。通过外交渠道和行业刊物,边打听边等。2013年底,佳士得拍卖行名单一出,器身又冒头了。这回湖南省博物馆动作快,省委省政府一统筹,文博单位、企业、收藏家全上阵,组了个赴美小组,预算直奔2000万美元。公开竞拍风险大,价格容易被炒上天,还可能再丢。聪明人出主意,转私下谈。小组直奔纽约,找卖家代理磨条件。从价格到运输保险,一条条抠细节,拉了好几轮。卖家那边狮子大开口,中国方摆数据讲道理,谈得桌上文件堆山高。折腾到拍卖前一天,总算敲定,两千八百万美元成交。买家是位热心收藏家,直接捐给湖南博物馆,没留后手。 2014年6月21日,器身飞抵长沙黄花机场,一路安保护送,直奔湖南省博物馆库房。跟器盖一对接,完整皿方罍就这么站起来了。灯光一打,兽面纹凤鸟饰活灵活现,三千年前的商代工艺全露出来了。这不光是件器物回家,更是文化根脉接上了头。 皿方罍为啥这么金贵?它代表商周礼制巅峰,铸造技术牛,审美意象深,铭文还藏着家族掌故。身盖分离那么久,能凑齐靠的就是马承源那一眼的准头,加上后来一帮人咬牙坚持。搁我们中国人眼里,这事儿接地气:自家东西流出去,抢回来就是硬道理。湖南省博物馆把这宝贝当镇馆之宝,游客一看就来劲儿,文化自信蹭蹭往上窜。 这故事说白了,就是文物保护的集体智慧在发力。从马承源发现,到小组谈判,每步都踩实了国际合作那条路。新时代下,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流失宝贝一批批回流,靠的就是制度保障和全民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