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演员郭宇欣说:“我最困难的时候,连房租都交不起,没办法我只能接短剧,因为它能给我解决最现实的困难,让我有饭吃有房子住。 谁能想到,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演过《一念关山》等长剧的专业演员,也曾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2023到2024年上半年,没戏可拍的日子里,话剧收入撑不起房租和温饱,又不愿向父母伸手,短剧成了她最后的退路。 那时的短剧还在起步阶段,剧组磨合、剧本粗糙都是常态,所谓“羞耻性台词”更是让专业演员难以适应。可她没得选,抱着“先活下去”的信念,硬着头皮把那些反差极大的台词说出口,把不合理的情节尽量演得合理。 很多人只看到短剧演员日入过万、头部每月赚25万的光鲜,却忘了这行的残酷真相。像海归硕士宇书田,跑了三年舞台剧,一周赚100元是常态,转做短剧后仍要靠兼职补贴,投一百封资料能中一封就不错。 更让人揪心的是行业对身体的消耗。24岁的短剧演员小雯,为赶进度早咖晚酒、三餐不定,最终确诊恶性程度极高的胃印戒细胞癌,用健康换来了短暂的机会。郭宇欣也坦言,演员的情感有限,有时一个月要“爱”三个角色,累到只想放空。 但幸运的是,郭宇欣没止步于“糊口”。她陪着短剧行业一起成长,从只为赚钱到主动琢磨角色,从接戏糊口到挑有温度的故事。主演法治微短剧《荆棘花开》时,她为家暴受害者共情,认真观察法律援助律师的状态,只想把角色演“真”,用作品传递普法意义。 这世上哪有什么一夜爆红,不过是困境中的咬牙坚持。短剧于郭宇欣而言,早已不是单纯的“房租解药”,而是成长的阶梯、实现价值的舞台。它让她在解决生存问题后,依然能坚守演员的初心,在方寸屏幕上传递真情与力量。 有人觉得短剧“土味”,却忘了它不仅养活了一批像郭宇欣这样的演员,更在不断迭代中承载起社会责任。当行业从追求“爽感”到注重内涵,当演员从只为赚钱到深耕角色,这种双向成长才最动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