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1月7号,根据日本媒体释放的消息,两年来日本首批的水产品——6吨冷冻扇贝已经运

11月7号,根据日本媒体释放的消息,两年来日本首批的水产品——6吨冷冻扇贝已经运往了中国,下周一还会有海参产品正式向中国出口。这就意味着从日本排放核污水之后,中日之间延宕了两年的水产品禁令,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那么如何看待这个进展呢? 说起这个事儿,得从头捋捋。2023年8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把处理过的核污水往太平洋里排,这一步棋走得可不小,直接戳中了不少国家的神经。中国这边反应快,当月就对日本水产品全线叫停进口,理由很简单,就是担心辐射风险影响到食品安全。想想看,日本水产品对中国出口量本来就大,2022年数据显示,占了日本总出口的20%以上,尤其是扇贝和海参这些,北海道渔民的饭碗直接砸了。禁令一出,日本那边损失惨重,估计上千亿日元的订单泡汤,渔业协会天天叫苦,政府也得想办法圆场。 两年过去,这禁令终于松动了。11月7日,日本共同社爆出消息,北海道产的6吨冷冻扇贝已经装船发往中国,这是自禁令以来头一遭。下周一,11月10日,海参也会跟上,青森那边加工厂的货也准备好了。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突破。为什么现在能行?得说说背后的谈判弯弯绕。最早是专家层面的技术磋商,中日双方科学家坐下来比数据,测辐射水平,争监测标准,折腾了好几个月。2024年9月20日,总算敲定“四点共识”,大方向定了:解禁,但得有条件。共识里强调,日本得加强国际监督,中国有权独立取样检测。 转到2025年,事儿推进得更快。5月底,日本农林水产省和中国海关总署开会,技术标准对齐了,出口流程、追溯系统都细化。6月29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公告,第140号,正式说恢复进口日本部分地区水产品,但福岛等10个县的货,一律不许进。公告一出,日本媒体炒得热火朝天,渔民们松口气,中国消费者也好奇,这扇贝到底安不安全。结果呢,首批货一落地,中国海关就严查,抽样测辐射,每批次都得过关。这三条红线——禁10县、严检认证、中方采样权——是中方底线,动摇不得。采样队已经在福岛周边转悠,定期拉水样回国测,数据公开透明,一有异常就收紧。 这个突破来得及时,也有点巧。刚好赶上高市早苗上台当首相,她10月21日刚接棒,就成了日本第104任首相,还是头一个女的。别看她是保守派,对中国态度不软,但上任后动作务实。10月底,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她跟中方领导人见了面,贸易官员也碰头,估计水产品就是重点议题聊的。峰会边边角角的会晤,帮着把协议落地。高市这人,背景是安倍派,经济安全保障大臣干过,推数字改革、供应链稳固时手腕硬。但她上台后,民调高,支持率稳在50%以上,日本国内经济压力大,通胀高企,企业叫着要出口市场,中国这块儿不能丢。所以,她得平衡党内右翼和现实需求,对华政策不会大转弯,但小步往前走。 从经济角度看,这事儿对双方都有利。日本渔业出口恢复,北海道扇贝堆积的库存能清了,海参加工线也能转起来。数据上,禁令前,中国买走日本海鲜的四成,现在哪怕只开个口子,也能拉动几百亿日元贸易。日元贬值,出口更便宜,日本企业乐见其成。中国这边,消费者多点选择,海鲜市场活络,但监管不能松,食品安全是底线。国际上,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也盯着,日本排海数据他们审核过,说没超标,但中韩等国还是有疑虑。韩国也禁了日本水产品,这次中国松绑,没带节奏,各自算盘打得精。 怎么看待这个进展?说白了,这是中日关系务实合作的信号灯亮了绿。过去两年,禁令卡着脖子,贸易摩擦升级,但中方没一刀切到底,总留谈判空间。这体现了政策连续性:稳定周边,战略互惠。当前,中国正推“十五五”规划,经济复苏、社会改革上轨道,外部环境稳当才行。日本那边,高市得稳经济、补财政窟窿,对华大门得开着。双边贸易额去年超3000亿美元,水产品虽小头,但象征意义大,代表互信在修补。 当然,不能太乐观。高市保守立场强,在历史问题、台湾议题上爱发声。最近她出席国会预算会,就说“台湾有事”可能成日本存亡危机,这话搁大陆听来刺耳。台湾地区防务部那边倒欢迎,说共享民主价值,但中方底线清楚: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日方若在这些敏感点上搅局,合作就得打折。所以,这个突破是起点,不是终点。中方继续练内功,监管从严,日本得守承诺,排海监测不能马虎。长远看,中日得在东海渔业、气候合作上多对接,少点地缘博弈。展望下,高市支持率高,几年内她是中方主要对话对象。只要不主动挑事,中方会推平衡发展,贸易稳、投资增,周边环境就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