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日本岩手县6.8级强震的新闻时,我盯着手机里“20厘米海啸”的画面愣了神——一边是民众10分钟拎着应急包有序转移的从容,一边是14年前“3·11”16米巨浪吞城的惨烈,两种画面重叠,才懂这里的生存有多撕裂。 谁能想象,生活在东北海岸的人,既要习惯地震警报像闹钟一样突然响起,又要在加固到14.7米的防潮堤下,藏着对“虚假安全感”的隐忧?10千米深的浅源强震说来就来,余震跟着扎堆,明明是日常避险演练,却每一次都像在跟死神竞速。有人搬去40米高地逃离海岸,有人守着家园依赖防护工程,可没人敢打包票,下一次海浪会不会越过防线。 从1923年东京大地震到2024年能登强震,这片躺在板块消亡边界的土地,每一次地壳异动都在刷新伤痛记忆。此次20厘米的海啸看似温和,却藏着最残酷的提醒:当灾难成为日常,所谓安全感不过是“居安思危”四个字的咬牙坚持。那些多渠道预警、常态化演练、代代相传的避险常识,不是小题大做,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生存必修课。 有人说这里的风险难以想象,可对当地民众而言,不是不怕,是早已把“敬畏自然”刻进了生活。你怎么看待地震高发区的生存选择? 日本东北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