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降薪风波背后,寒冬下运动鞋市场格局 发薪前四天口头通知、最高降薪50%、拒绝降薪需提交反思检讨否则停发工资——匹克的降薪操作,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负面样本。 曾几何时,匹克是篮球领域的王者,通过签约NBA球星和国际篮联合作,树立了专业的品牌形象。而如今,这家老牌运动品牌却因“要求拒绝降薪员工写检讨”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匹克董事长许景南在9月的内部会议上透露,公司内销直营板块自年初以来持续亏损,仅1月至7月就累计亏损逾1.3亿元。但“降薪+逼检讨”的强硬姿态,再配上“豪捐1亿”的高调营销,被网友评论为“连自家员工都顾不好,捐再多钱也像在演独角戏”。 01 市场格局:昔日“篮球之王”掉队 匹克在2009年港股上市前后的大约十年间,是其最为高光的时刻。 它的成功,源于一个极其清晰且坚定的战略:All in篮球。 彼时,匹克签约了包括肖恩·巴蒂尔、贾森·基德在内的多位NBA球星,不仅是NBA的官方市场合作伙伴,还一度成为国际篮联的全球合作伙伴。 然而,自从2016年从港交所私有化退市后,匹克进入了漫长的调整与探索期。 从营收来看,匹克2024年营收为62.6亿元。横向对比,安踏2024年总营收为708亿元,李宁实现286.8亿元,特步和361°也闯进了百亿营收大关。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62.6亿元的营收规模在运动品牌行业中属于第二梯队,与头部品牌存在明显差距。 02 问题分析:转型直营陷入困境 为扭转局面,匹克近年来大力推动直营模式转型。 2021年,匹克获得了近15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随后开启直营零售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分销体系等一系列线下渠道变革。 然而,直营模式却成为匹克的双刃剑。 张新原认为,亏损主要源于渠道模式的结构性矛盾。匹克长期依赖经销商体系,直营门店运营经验不足,导致三项核心问题: 一是直营店选址集中于二、三线城市非核心商圈,客流量不足; 二是库存周转效率偏低,2024年库存周转天数达180天,远超行业优秀水平; 三是数字化系统建设滞后,线上线下渠道协同不足。 与此同时,匹克整体产品矩阵仍显单一,缺乏现象级爆款,创新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尽管匹克的“态极”智能自适应鞋垫技术系列保持稳定销量,但对比同行,一个“态极”还不够。 03 降薪举措:短期缓解难掩长期隐患 面对经营压力,匹克在2025年9月掀起了“降薪风暴”。 根据降薪方案,总部员工被实行分档降薪:月薪5000-10000元的降10%;工资为10000-20000元的降薪20%;工资在20000元以上的降薪30%;直营销售体系的员工受到的冲击最大,薪资直降50%还被取消绩效。 更引发争议的是,匹克要求拒绝降薪的员工提交“反思检讨”,否则将面临停发工资的处罚。 针对降薪风波,匹克有关负责人回应称,降薪是暂时的,此次薪酬调整是特殊时期下的短期应对策略,核心目标是“保就业、求发展”。 该负责人还提到,匹克管理层已带头示范,承担了更高的降薪比例。 降薪或许能为匹克短暂止血,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当安踏、李宁借助资本市场迅猛扩张时,匹克却陷入了“直营转型困境-经营亏损-降薪风波-员工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 匹克董事长许景南提出了“外销突破百亿元、内销达到200亿元”的十年规划。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匹克需要的是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和战略重塑,而非要求员工写检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