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为什么在《金融时报》AI未来峰会上警告——“中国将赢得AI竞赛”? 黄仁勋在2025年11月《金融时报》AI未来峰会上的警告——“中国将赢得AI竞赛”——并非简单唱衰美国,而是一句“战略级牢骚”。 黄仁勋的“警告”是一箭三雕——向华府施压、向州监管理性喊话、向华尔街解释增长隐忧。它展现的核心信息是:在中美AI竞赛进入“成本-速度-规模”多维比拼的新阶段,美国若继续用“政治正确”叠加“地方碎片”自我设限,将被迫把创新红利和市场份额同时让渡给中国。 1. 对“美国监管碎片化”的公开摊牌 美国AI治理正从联邦“顶层设计”滑向各州“基层自治”:50州年内抛出260+项AI法案,其中22项已生效,形成“50套新规”的合规迷宫。以加州SB 53为例,超大模型需提交源代码级审计、持续披露训练数据,违规罚款可达全球营收1%,直接拉慢产品迭代节奏。黄仁勋直言这是“犬儒主义”,实质是把法务成本转嫁给芯片厂商——下游客户因审计拖延,英伟达GPU出货节奏被打乱,季度营收目标岌岌可危。 2. “能源成本+监管红利”双轮驱动中国赶超 中国多地政府为AI数据中心提供“接近零边际成本”的电力补贴(补贴后0.056美元/千瓦时,加州工业电价0.21美元),同时豁免多层伦理前置审查,模型迭代周期以“周”计;美国则在电价、碳费、合规审计三重夹击下,周期变“半年”。黄仁勋用“几纳秒落后”的修辞,强调的是“成本-速度”窗口正在快速收窄。 3. 对华芯片禁令反噬英伟达生态 美政府明确“绝不让中国获得Blackwell级芯片”,但DeepSeek用国产GPU即训练出对标GPT-5的模型,证明“卡脖子”策略反而刺激中国自建生态。黄仁勋的潜台词是:继续锁死出口,只会把全球最大AI场景市场拱手让给华为、寒武纪,削弱美国技术的“锁定效应”。 4. 为“放松监管+开放出口”制造舆论筹码 英伟达在峰会后紧急“找补”——“美国仍领先几纳秒”——恰恰说明黄仁勋的真正目的不是唱衰,而是用“中国威胁”倒逼华盛顿两件事情:一是统一联邦AI立法,终结州级碎片化;二是放宽对华高端芯片出口,把中国市场继续绑在CUDA生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