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什么难见西方互联网大厂参会?如何吸引各国顶级公司参加? 西方互联网大厂的“缺席”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地缘政治、商业利益、价值观差异与公关风险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近年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确实鲜少见到西方互联网大厂高管的身影,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缘政治与政策环境紧张 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尤其在科技、数据安全、网络主权等议题上分歧加剧。西方企业高管在这种敏感时期出席中国主办的大型官方活动,容易被本国政府或媒体解读为“立场妥协”或“配合审查制度”,从而面临舆论甚至政治压力。例如,2017年苹果CEO库克和谷歌CEO皮查伊参会时,美媒曾批评他们“为中国审查制度背书”。 2. 中国市场战略收缩或调整 多家西方互联网巨头(如谷歌、Facebook)在中国市场业务受限,甚至退出多年,参会带来的实际商业价值下降。即使如苹果、微软、亚马逊等仍有业务,也更多依赖硬件、云服务或出口,而非依赖中国本土的互联网生态,因此对“亮相”需求降低。 3. 大会定位与议题设置变化 近年来,乌镇大会越来越强调“数字主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念,与西方企业倡导的“开放互联网”“跨境数据自由流动”等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使得西方公司在议题参与上显得“格格不入”,参与热情自然减弱。 4. 西方企业“低调”策略 即便如IBM、AWS、Oracle等仍有高管参会,也选择“低调”出席,避免成为媒体焦点。例如IBM CEO Krishna在2023年选择乌镇作为访华首站,但并未大肆宣传。这种“务实但不张扬”的策略,也反映出西方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谨慎态度。 二、“西方互联网大厂”缺席乌镇峰会并非简单的“不愿来”,要真正“破局”,需要把“他们为什么不来”拆解成可操作的变量。 1、把“主场议题”变成“共同议题” 减少单向度口号,设置“双向圆桌”。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数字主权”等表述拆解成可讨论的子议题——数据跨境流动、AI伦理、隐私计算、开源治理、碳中和计算——提前半年与欧盟/美企智库共拟议程,确保双方都能带自家案例上桌。 引入“规则沙盒”现场。 参考深圳、海南的数据跨境沙盒,在乌镇峰会期间开出“临时豁免区”,允许外方现场演示需翻墙上链的Demo,降低“来了也放不开”的心理门槛。 2、给外企多种“安全身份”,稀释政治色彩 技术供应商身份。邀请英特尔、NVIDIA、ASML、TSMC 等“硬科技”厂商先回归,避开消费互联网锋芒;让西方大厂以“AI算力/芯片/开源工具链”提供者角色参会,话题聚焦硬科技而非内容审查。 标准组织身份。与Linux基金会、O-RAN、OpenSSF等第三方中立组织合办分论坛,把谷歌、微软、Meta 的员工包装成“标准贡献者”而非“美国巨头代表”,降低其国内舆论压力。 3、提供“看得见的人民币场景” 会前配对“订单清单”。由浙江、广东、成渝数字经济主管部门提前发布“AI+制造、AI+医疗”场景需求(预算、时间表、合规要求白纸黑字),让外方 CXO 带着潜在合同来,而不仅是“来站台”。 4、把“一年一次”变“四季常新” 打造“乌镇—特拉维夫—旧金山”三城连线。春秋季在中国办场景对接,夏季在欧美办“技术路演”,形成“半年中国看市场、半年欧美聊技术”的循环,淡化单次高曝光带来的政治风险。 建设常设秘书处。由互联网之都杭州与欧盟数字罗盘计划互派项目官,日常对接标准互认、数据跨境、合规咨询,让“乌镇”从三天会议升级成 365 天平台,降低“来了就得表态”的压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