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破八年之困!郑丽文的马场町之行,撞碎两岸历史的沉默坚冰 上任仅8天,郑丽文就干出了一件让国民党历任主席汗颜的事——出席台湾马场町秋祭活动。这短短8天的行动力,不仅碾压了马英九执政8年、任党主席期间的回避躲闪,更突破了朱立伦、吴伯雄、吴敦义等历届党主席都不敢触碰的“历史禁区”,用一份孤勇撞开了被党派私利尘封数十年的记忆闸门。 在台湾的历史叙事中,马英九常年雷打不动参加“228”相关活动,却对“马场町”三个字始终讳莫如深,别说亲自出席纪念活动,就连公开提及都视作禁忌。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马场町不是普通的纪念场地,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最沉重的符号。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国民党当局执行死刑的核心刑场,四五千名追求民主、坚守国家统一立场的志士,没经过公正审判就被枪决于此。国民党“国防部”中将吴石、中共地下党特派员朱枫等人,都是在这里为两岸统一大业献出了生命,他们的鲜血浸透了这片土地,成为国民党历史上难以抹去的“黑印记”。 历任国民党主席之所以避之不及,核心是怕触碰历史伤疤。马英九执政时并非不懂这段历史的重量,只是党内既有维护“威权时期”声誉的保守派,又要应对民进党“扣红帽”的政治攻击,权衡之下只能选择沉默。朱立伦、吴敦义等人更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生怕揭开伤疤就引发党内分裂,丢了选票和政治利益。 郑丽文敢打破这个几十年的沉默,和她的经历不无关系。她早年曾为民进党成员,后来看清民进党“台独”本质转而加入国民党,这种特殊经历让她更懂台湾社会的历史撕裂,也更清楚民众对历史真相的渴求。更关键的是,她深知国民党若一直回避历史原罪,只会越来越失去民心,想要重塑政党形象,必须先正视过去。 活动现场,她没有回避国民党的过错,直言“历史不该被政治操弄,纪念是为了和解而非对立”。这番表态看似简单,却戳中了台湾政坛的核心症结——民进党多年来一直把“白色恐怖”当作攻击国民党的工具,自己却在推行“绿色恐怖”,打压统派声音、篡改历史教材。郑丽文的举动,既回应了统派和受难者家属的期待,也让民进党“借历史搞分裂”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 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就过度乐观。有观点指出,郑丽文的行为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她终究是国民党主席,不可能完全站在大陆的立场推进统一大业。她之前提到“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却回避了“九二共识”核心的“一个中国”原则,这种表述本质上和“独台”划不清界限。毕竟,阿拉伯民族、德意志民族虽同属一民族却分属不同国家,仅强调民族认同,不足以支撑两岸统一的法理基础。 她的马场町之行,更像是一次精准的政治操作——既用“正视历史”拉到了统派选票,又打破了国民党“懦弱”的标签,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但即便如此,这一举动仍有积极意义,至少让台湾社会看到,国民党内还有人敢跳出“独台”怪圈,敢触碰被尘封的统一记忆。 历史的真相从不会因回避而消失,马场町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两岸同根同源的事实。郑丽文的行为虽有政治算计,但客观上撕开了台湾政坛“回避历史”的遮羞布,让更多人关注到那些为统一牺牲的先烈。只是两岸统一终究要靠实打实的行动,而非单一的纪念活动,未来她能否突破国民党的固有局限,真正推动两岸对话,还需要时间检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