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事实上,美国关税大砍刀忽砍忽收的戏码唱了好几年了,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特朗普今年在发动关税战时,是宣布了要豁免智能手机、芯片等20类商品的“对等关税”以保障民生的,本以为能像以前那样坐等中国货塞满货架,结果海关数据却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今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反倒比之前还降了15%,货架上空空荡荡,补货订单堆成山,中国客户却像集体人间蒸发,这可把美媒急得团团转。 其实答案早就在那摆着,不过是他们不愿承认——中国企业早就被美国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搞怕了,那份说撕就撕的信任,可不是靠一次关税减免就能捡回来的。 2018年贸易战打响时,美国对华关税一加再加,中国企业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重新规划全球供应链。就拿家电行业来说,当时不少企业紧急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的工厂加班加点赶工,只为避开美国的关税壁垒。 这一转移就是六年,如今这些东南亚基地早已形成稳定产能,对美出口占比从曾经的三成降到不足一成,而对东盟市场的出口却涨到了四成。 像TCL这样的企业,2023年对美出口额比2018年下降近40%,不是没能力生产,而是实在不敢再把宝押在美国市场上。毕竟美国的关税就像天气,说变就变,谁愿意刚把生产线迁回来,第二天就又被加税卡住脖子? 更让中国企业寒心的是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过去几年,美国关税政策调整的时间窗口常常短到离谱,海运、物流、报关商天天刷美国海关网站都要“刷出火星子”,仓促的变化让各方报价乱成一团。 去年8月7日生效的修订关税政策,虽然给运输途中的货物设了宽限期,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调整,只会让企业更谨慎。 有在美国西海岸做了十年海运物流的资深人士透露,现在中小进口商对关税政策敏感得很,为了交关税,大量资金流被占用,不少人干脆放弃了美国市场。 就连沃尔玛这样的大零售商,也提前几个月赶在关税调整前囤货,导致份美国10大港口进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6.6%,这种“赶港后遗症”让整个供应链都绷得紧紧的。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目光早就不局限于美国市场了。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发送货物20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9%,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这条陆上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货出海的新通道。 国内市场更是一片红火,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到40.9%,乘用车市场新能源销量占比连续6个月超过50%。企业在家门口就能挣得盆满钵满,何必再去美国市场看脸色? 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曾预测,2025年主要港口进口货运量将比2024年下降5.6%,却没想想自己那朝令夕改的政策,早就把中国客户推到了别的地方。 现在美国港口的吞吐量持续低迷,9月份进口量同比下降8.4%,而远东地区运往非洲、中东和欧洲的集装箱进口量却大幅增长。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不是中国没货可发,而是中国客户已经找到了更稳定、更可靠的合作伙伴。 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难,摧毁起来却很容易。美国关税大砍刀举了半天,砍断的不仅是贸易往来,更是双方的信任纽带。如今就算把关税降下来,那些已经搭建好的新供应链、开发好的新市场,也不会因为一次政策调整就轻易改变。 做生意讲究的是长期稳定,而不是跟着美国的关税政策赌大小,中国客户的离开,不过是用脚投票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