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赣法云・走基层(第4期)]通讯员视角:解码庐山市交通事故治理的“破圈”之道

10月20日至24日,“赣法云·走基层”(第四期)采风团深入上饶、九江两地基层一线,开展沉浸式采访调研,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平安江西、法治江西建设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今天,我们精选分享赣法云通讯员刘海兰采风笔记:解码庐山市交通事故治理的“破圈”之道。

在庐山市,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解忧站”,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庐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近日,“赣法云·走基层”采风团成员实地探访了这个多次获表彰的调解机构,解码其在矛盾化解、社会治理中的“庐山智慧”。

“三项保障+三个聚焦”

构建调解工作“硬支撑”

走进调委会,“创新事故调解新模式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宣传展板格外醒目。其工作举措可归纳为“三项保障”与“三个聚焦”。

组织保障上,调委会在县级层面高位推动,由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任主任,庐山市司法局、庐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负责人为副主任,吸纳专业人民调解员组成团队,同时联动乡镇领导参与重大事故调处,确保纠纷调解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阵地保障上,当地投入20万元高标准改造交通事故调解中心,15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功能齐全,调解室、受理室、档案室、“巡回调解室”一应俱全,规范的标识标牌、工作制度让群众办事更安心。

队伍保障上,调委会秉持“以德为先,关键在人”的理念,从本地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中选聘调解员,现有4名调解员不仅精通业务、擅长调解,更兼具信息化操作能力,能“会调查、会调解、会制作调解书、会做群众工作”。

在此基础上,调委会通过“三个聚焦”提升工作质量:聚焦调解能力,以跟班学习、案例评析、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培训,力求调解员达到“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懂调解技巧、懂信息化手段”的“四懂四会”标准;聚焦品牌优化,总结出“张理龙调解十二法”,如“换位思考与权利利弊”“真情感化与亲友相劝”等,形成独特调解方法论;聚焦线上创新,打造“云调解”平台,破解当事人因异地等特殊情况无法线下调解的难题,让便民服务“触网可达”。

“数据+案例”双驱动

彰显调解工作“真成效”

一组组数据,是调委会工作成效的最有力证明。自2020年以来,庐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中心成功调解各类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1485起,成功率达91.6%,协议履行率100%,调解赔偿金额8028万元,接待群众来访咨询5954人次。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个个暖心的调解故事。在“张理龙工作室”,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张理龙总结的“调解十二法”,让不少棘手纠纷迎刃而解。其中一起跨省交通事故纠,双方当事人因赔偿金额产生分歧,调解陷入僵局。张理龙运用“背靠背调解与冷分离却”法,分别梳理双方诉求,再通过“精准计算与模糊算数”法厘清赔偿标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既保障了受害者权益,也让肇事者心悦诚服。

“云调解”平台的应用更是为效率“加码”。2023年,一位在外地务工的当事人因交通事故受伤,无法返乡调解。调委会通过“云调解”线上连线,联合法院、保险公司远程参与,仅用3天就完成调解协议签订,当事人感慨:“不用来回跑,在家就能把事了了,太方便了!”

基层治理的“调解样本”

启发社会治理新思考

庐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实践,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多重启发。

其一,多元联动是关键。调委会联动公安、司法、法院、保险公司等多方力量,构建“公调联动、诉调联动、检调联动、险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纠纷化解合力。2020年以来,通过该机制调解不成的纠纷,对接法院“巡回法庭”快速审理,累计为群众提供便捷司法服务1335起;对接检察机关,对负有刑事责任但通过调解取得对方谅解的案件,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40起,既体现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又促进社会和谐。

其二,品牌建设是抓手。从“张理龙工作室”到“调解十二法”,调委会以品牌化思维打造调解队伍与方法,让群众对调解工作“信得过、靠得住”。这种品牌效应不仅提升了调解公信力,更吸引了周边地区前来学习借鉴,成为基层治理的“可复制经验”。

其三,科技赋能是趋势。“云调解”平台的推广,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这启示我们,基层治理需主动拥抱信息化,以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能,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从2010年设立至今,庐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两度获得“全省人民调解先进集体”称号,调解员张理龙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其“云调解”平台也在多项科技信息化应用大赛中获奖。这份成绩单,是庐山市以人民调解小切口,推动社会治理大提升的生动写照,也为更多地区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