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对话π丨飓风网络陈思海:国内游戏如何“红海”突围

对话π:本栏目由杭州市发改委、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和都市快报联合推出

在游戏行业的激流中,中小厂商的生存与发展始终是一场残酷的“全能赛”。面对国内市场的存量竞争与巨头的生态垄断,如何找到差异化突破口?又如何将中国文化以数字化形式推向全球?

近日,杭州市发改委、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联合都市快报走进杭州飓风网络有限公司,听创始人陈思海分享他在游戏红海中破局的思考与实践。

问:您如何看待目前国内游戏市场的竞争格局?能否介绍一下飓风游戏的发展历程和核心定位?

答:目前来看,中国的游戏市场的发展总量和收入增速已经是放缓的,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的过程。国内游戏市场现在进入了“全能赛”阶段。版号管控、未成年人保护政策等让中小厂商压力倍增,而腾讯、网易等巨头凭借生态与自研能力占据主导。

像我们还属于中小厂,版号政策,市场运营,产品力都是极其重要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逐步建立起各业务线,并且得到市场验证。目前,我们公司保持着每年超过30%的营收增长速度,在全球游戏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飓风网络的定位是从单一研发向“研发+发行+运营+IP构建”转型的综合型公司。此外,我们还布局了游戏陪玩平台与社交产品,通过用户矩阵反哺游戏业务,形成闭环生态。

问:公司拥有40多项软件著作权。您认为在这些技术成果中,哪些构成了飓风网络最核心的竞争力?

答:我认为没有哪一项技术成果能成为单独优势,我们拥有40多项软件著作权,但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将技术融入工业化流程,有一套独特的工作流。这套独特的工作流使我们在游戏开发产出上极尽地控制时间及流程,从而去把控产品。

从美术端UI到代码研发等层面,减少返工,提高产出,并且快速拿到市场上测试和验证,得到一个持续的反馈,减少成本或者人员的空耗,带来高产出多产品换取市场份额。

本质上,我们是用精密的数学逻辑支撑产品运营——从用户登录到付费转化,每个环节都有数据倒推模型,确保投入产出比的精确计算。

问:您认为未来游戏行业会有哪些重要的技术趋势或市场趋势?飓风网络将如何布局以抓住这些机遇?

答:云游戏和AIGC是两大方向。5G/6G与边缘计算技术将解决云游戏的延迟与画质问题,实现多端无缝切换,未来是一个符合大赛道的游戏方向;AIGC则能解决游戏的基础开发,降低开发成本,推动游戏产能爆发。

飓风已在云游戏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并通过自研AI工具辅助美术生成与代码校验。例如,我们通过AI优化工作流,缩短新员工熟悉代码的周期,提升人效。未来,我们会在兼容现有框架的基础上,逐步向云游戏与AI驱动的内容生产迁移。

问:飓风网络如何理解“文化出海”?在出海实践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答:文化出海要从“送出去”转向“卖出去”,以市场为导向输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最早以三国题材游戏打入日本市场,正是抓住了当地对三国文化的认同感。

此后在韩国、东南亚等地,我们通过本地化运营与符号适配实现破局。关键经验有两点:一是选择全球接受度高的传统文化符号(如山海经、道家文化),避免现代军事等敏感题材;二是通过“快速试错+精细化运营”降低海外市场风险,例如,在巴西我们融入地域元素,在欧美推广冥王文化题材,均取得了良好反馈。

问:面对国内红海与海外机遇,中小游戏企业应如何构建长期竞争力?

答:中小企业的出路在于“细分赛道深耕+全球化布局”。国内市场卷成本、卷流量,但海外仍存在文化认知差与流量红利。我们通过分布式团队(如广州侧重发行、成都武汉控制人力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以社交产品沉淀私域流量,降低获客成本。长期来看,企业需具备“技术+文化+运营”的三维能力:技术保障效率,文化赋予产品独特性,运营实现用户留存。正如飓风的slogan——“让中国传统文化以数字化的方式走向海外”,这既是使命,也是差异化竞争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