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防护,中国形成全链条能力 在太空碎片监测与防护领域,中国已形成“监测-规避-防护-清理”全链条能力,技术水准跻身全球第一梯队,部分环节具备领先性,整体呈现“体系完整、重点突破、应用先行”的特征。 1. 监测预警:密度已超美国 - 2024 年建成“天-地-链”一体化监测网,低轨覆盖密度达 4.6 个节点/千立方公里,高于北美防空司令部的 3.2 个,10 cm 级碎片追踪精度优于 1 km,提前 72 h 发布碰撞预警,支撑空间站 8 次成功规避 。 - 国内 6 台大口径激光测距站实现白天 10 cm 碎片厘米级定位,填补强光干扰下的观测空白,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 2. 被动防护:军工级“金钟罩”量产 - 空间站复合装甲覆盖率 95%,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陶瓷多层结构,可抵御 5 mm 碎片 7.9 km/s 撞击,贯穿深度 ≤3 mm,同等重量下防护能力比国际空间站提高约 30%,已移植到多型军用卫星 。 - 航天员出舱完成 8 批次外挂防护组件安装,形成可更换、可升级的“模块化装甲”,在轨维修链条世界唯一 。 3. 主动清除:陆基激光方案被评估为“最先进” - 2018 年起持续验证“陆基高能激光烧蚀”路径,通过地面照射降低碎片近地点,使其坠入大气层;方案不新增在轨物体、成本仅为发射清扫卫星的 1/10,被对比研究认为优于日、俄的磁铁吸附和离子电击方案 。 - 2025 年完成 1:1 工程样机万瓦级出光试验,对 10 cm 级铝合金靶件实现 8 s 切断,已具备转入轨道演示条件 。 4. 体系化建设:首次写入国家航天规划 - 《2025 中国航天白皮书》将“空间碎片与小行星防御”列为八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 2030 年前建成“近地空间环境综合服务保障系统”,涵盖监测、风险评估、在轨处置、法律标准四大板块,目标指标对标美国 ODR 计划 。 - 伴飞-撞击-伴飞小行星技术验证任务提前一年实施,显示同套监测-拦截体系可快速迁移至碎片清除场景 。 5. 国际比较:与美并跑、各有侧重 - 美国:资金雄厚,已在轨测试“碎片捕获网”“鱼叉”等 6 种技术,2025 年启动商业清理服务采购,偏重市场化路径。 - 欧洲:专注“激光离轨+太阳帆拖曳”,2024 年发射“清道夫-1”演示器,技术路线与中国最接近,但功率规模小一个量级。 - 日本、俄罗斯:分别验证磁铁吸附与离子束推离,单次试验成功,尚未形成连续作战能力。 - 中国:陆基激光+模块化装甲+高密度监测组合被外军报告评价为“最具性价比的体系化方案”,在不动用额外卫星前提下即可开展大规模清除,军事转化潜力大 。 中国已跻身太空碎片防御“第一集团”,监测密度、防护材料、陆基清除方案具备领跑优势;下一步若完成激光演示器入轨与商业运营闭环,有望成为全球首家提供“低成本、批量化”碎片清理服务的国家,并在太空环境治理规则制定中赢得更大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