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日本核污水排海那阵仗至今还让人有印象,当时全球舆论炸锅,各国纷纷抵制日本海鲜,不少地方连相关日料店都门可罗雀。   本以为这会是日本水产业的灭顶之灾,可两年时间刚过,事情的走向却让人始料未及。   日本海鲜不仅没在国际市场消失,反而出口量一路往上走,甚至部分品类还卖得比以前更火。   一开始,日本海鲜确实遭遇了重创,曾经的大市场全面叫停进口,不少渔民手里的货砸在手里卖不出去,相关贸易公司也撑不下去。   但日本方面没坐以待毙,而是立刻启动了一系列操作,最核心的一招就是换个地方卖,把原本供应单一市场的海鲜,紧急转向其他地区。   那些大规格的优质扇贝,以前主要销往亚洲,后来全被拉去了北美市场,没想到还意外受到追捧,价格一路飙升。   除了直接切换市场,更隐蔽的操作是转口贸易,简单说就是换个产地标签,把从日本本土捕捞的海鲜,先运到越南、墨西哥这些地方的加工厂,经过简单的剥壳、分装,就换上当地产地的标签,再发往欧美市场。   很多国家的监管只查最终加工地,不会深究原材料的来源,这就给了这种操作可乘之机。   光换市场还不够,日本政府前后砸了上千亿日元,一方面给渔民发补贴,弥补他们初期的损失,另一方面补贴加工企业和贸易商,让他们有资金去开拓新市场、承担额外的检测和运输成本。   国内宣传也没落下,官员带头吃所谓的福岛海鲜上电视,便利店搞促销活动,营造出“自己人都在吃,肯定安全”的假象,目的就是做给海外市场看,试图重建信任。   他们拿着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当挡箭牌,宣称排海的“处理水”达标,以此说服一些国家放宽进口限制。   可这份报告的底气不足,数据大多来自日本方面自己提供,取样和检测过程缺乏足够的独立性,说服力本就有限。   一些西方国家对日本的说法照单全收,基本没有设置太多进口障碍,反而成了日本海鲜的主要接收地。   这些市场的消费者对核污染的关注度本就没那么高,加上商家的包装宣传,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换了“马甲”的日本海鲜。   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成了重要的中转枢纽,虽然当地也加强了检测,但架不住加工贸易的利润诱惑,还是成了转口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不过这种操作也不是没有风险,已经有多个国家在来自这些中转地的食品中检出了放射性物质,虽然浓度没超标,但长期食用的风险谁也说不准。   中国后来的有条件解禁也被日本当成了重要的突破口,但这绝对不是放松警惕,而是基于严格监管的务实做法。   解禁的范围被严格限定,排除了福岛等10个高风险地区,只有少数经过严格审核的企业才能获得出口资质。   每一批进口的海鲜都要经过三重检测,提供产地证明、放射性检测报告等一系列文件,海关还要进行抽检,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立刻叫停。   这种精准监管既兼顾了贸易的灵活性,又守住了食品安全的底线,和那些盲目放开的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所谓的出口回暖,根本不是核污染的风险降低了,而是日本利用了全球贸易规则的漏洞、各国监管标准的差异,再加上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两年时间过去,没有出现直接的健康问题,大家对核污染的关注度自然慢慢下降,很少有人会在买海鲜时特意去查产地来源和检测报告。   跨国企业也趁机从中牟利,把这些换了标签的日本海鲜包装成高端食材,抬高价格出售,消费者稀里糊涂就买了单。   可放射性物质不会因为换了标签就消失,那些半衰期长达几十年的元素,还在海洋里扩散,顺着食物链累积,长期的风险根本无法预估。   为了追求高价格的大规格产品,日本部分养殖户过度延长养殖周期,已经出现了资源透支的迹象,未来产量可能会大幅下降。   而且中转地的监管也在收紧,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加强对来自这些地区食品的放射性检测,清关速度变慢,检测成本增加,这些最终都会转嫁到价格上。   一旦出现任何食品安全问题,整个出口链条都会瞬间崩塌。   看似是成功的出口复苏,其实就是一场牺牲长期生态安全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日本没有真正解决核污水排海带来的根本问题,而是用各种手段掩盖风险、转移市场。   全球海洋是一个整体,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不会受国界限制,今天在某个角落检出的污染痕迹,明天就可能出现在另一个国家的食品里。   所谓的安全承诺,不过是自欺欺人,所谓的出口繁荣,不过是用标签游戏和规则漏洞掩盖的风险转移。   安全没有捷径,信任不能造假,用海洋生态做赌注的贸易,注定不会走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