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太阳]1957年,美国海关私吞了中国女人行李箱里面的6800美金,她却开心地笑

[太阳]1957年,美国海关私吞了中国女人行李箱里面的6800美金,她却开心地笑了。谁也想不到,海关这一举动,让美国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林兰英)   这个女人就是林兰英,当时她望着海关人员将那沓旅行支票塞进腰包,表面装作焦急无措,心里却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真正珍贵的东西,正安安稳稳躺在她随身的小药盒里,那 500 克锗单晶和 100 克硅单晶,是彼时世界顶尖的半导体材料,也是她为祖国带回的 “火种”。   这笑容背后,是林兰英跨越山海的归国执念。   1918 年,她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个封建家庭,“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论调像枷锁一样困住身边的女性,可她偏要打破这层束缚。   6 岁起就包揽全家家务的她,7岁为争取上学机会,硬是绝食三天,用决绝换来踏入学堂资格。此后她总是凌晨起身生火做饭,深夜借煤油灯的微光啃课本,一步步走出莆田的小村落。   1936 年,她成为全县屈指可数的女大学生,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物理系;战火纷飞时,她在闽北山区的防空洞里演算习题,1940 年以全优成绩毕业留校,还编写出中国首部《光学实验课程》教材,为后来的学子铺就学习之路。   终于,怀揣 “科学救国” 的理想,林兰英登上了赴美留学的轮船。在迪金森学院,她比同龄人更拼,本来主攻自己热爱的数学,可当得知祖国在半导体领域一片空白时,她毫不犹豫转向固体物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祖国需要啥,我就学啥”。   1955 年,她凭借一篇关于晶体膨胀的论文,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校215年来首位华人女博士,随后被纽约索菲尼亚公司聘为高级工程师,拿着万元年薪的优厚待遇。   可异国的繁华与高薪,从未冲淡她对祖国的思念,回国的念头始终在她心中翻涌。恰逢1955 年美国放宽留学生回国限制,林兰英立刻着手准备。   只是,美国当局百般刁难,联邦调查局又将她列入监视名单,同事朋友也劝她留下,可她铁了心要走,谎称母亲病重,又通过印度驻美大使馆帮忙,才终于拿到回国手续。   1957 年 1 月,她变卖美国的房产家具,将积蓄换成6800美元旅行支票,更把珍贵的半导体材料装进药瓶,伪装成“给母亲的特效药”。   登上“威尔逊”客轮前的海关检查,成了她归国路上的最后一道考验,海关人员被现金吸引,忽略了不起眼的药盒,才让她带着“火种”顺利启程,历经23 天22夜,踏上祖国的土地。   回国后,面对国内半导体领域的空白,林兰英拒绝了优渥的工作邀请,带着带回的材料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月薪仅207元的她,一头扎进了煤棚改造的简陋实验室。   没有像样的设备,她就带着团队用砖头搭实验台、自制单晶炉;遇到氩气禁运难题,她又首创 “抽高真空替代保护气体” 技术,常对团队说:“条件是靠人闯出来的,等不得!”   凭着这股韧劲,仅半年她就带领团队拉制出中国第一根锗单晶,应用于首批国产半导体收音机;1958 年,又研制出第一根硅单晶,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上世纪80年代,德国专家轻视中国无法研发太空材料,这话激得她迎难而上,三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成功生长砷化镓单晶。   这项世界首创的成果,引来此前嘲讽她的德国专家在1989年的国际宇航会议上主动致歉。   几十年科研生涯里,林兰英荣获多个奖项,培养出多位院士,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太空材料之母”。   生活中的她极为节俭,用废弃塑料盒当铅笔盒,铅笔短到捏不住就用纸卷续接,可她对教育和青年学者却格外慷慨,将祖宅拆迁补偿款全数捐给家乡教育,月薪90%都用来资助年轻人。   2003 年 3 月,这位把一生献给祖国科研事业的老人在北京逝世,遗产只有满屋子的书籍和记满公式的科研笔记。   当年美国海关没收6800 美元时,绝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吃亏”的中国女人,会带领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美国的技术垄断。   如今,当“中国芯”冲破封锁,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与日常生活,人们总会想起林兰英。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她用一生践行这句话,从莆田绝食求学的少女,到冲破阻碍的归国学者,再到铸就大国重器的院士,她点亮的半导体星火,永远在民族复兴的路上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