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文学的北国温情——梁晓声在长春与读者共话“人世间”

梁晓声(后排右四)与读者合影。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或许是对梁晓声作品的绝佳诠释。2025年11月9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素有“平民代言人”之称的作家梁晓声先生如期莅临,在新民大街言几又书店三楼与读者共赴一场名为“文学的北国温情”的冬日之约。

从《母亲》到《人世间》

写作是为一群人立传

14时30分,主持人以一句“万物敛藏,正是思想静静生发的季节”为活动拉开序幕。现场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于舞台中央。当梁晓声缓步上台时,热烈的掌声瞬间响起。

梁晓声没有谈论高深的文学理论,而是将话语的焦点,始终对准了他笔下和心中的“普通人”。

一位语文教师首先提问,谈及《母亲》中“母亲转过身来”的片段,询问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梁晓声深情回应:“我书写我的母亲和父亲,实际上也是在为同代人中的许多人,描绘他们的父母形象。一个中国作家的故事,往往源自他的童年和少年……”对他而言,写作从来不只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一种为一代人、一群普通人立传的神圣使命。

随即,他分享《人世间》的创作心路,坦言自己写作的初衷,是希望为巨变中的中国社会,留下一部关于普通百姓生活与命运的“备忘录”。梁晓声说:“文学不仅要记录时代的宏大叙事,更要照亮每一个平凡个体内心的微光。”他的语言平实而恳切,却字字千钧。

从文旅融合到童心启蒙

文学是通往一切的路径

当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王漫询问梁晓声对文学、文化与文旅融合的看法时,梁晓声肯定了《人世间》电视剧在长春取景拍摄的重要性。“观众从影视剧中领略了长春四季的美景,感受到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在他看来,真实的地域情感与人文风貌,是文旅融合最坚实的基石。

最令人动容的环节,是梁晓声走向观众席,与一群五六年级的“小记者”交谈。他从孩子们喜欢的哪吒形象切入,引导他们思考莲藕做的身体、莲蓬做的心背后独一无二的东方想象力。他继而谈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父亲的形象,如牛郎——一个担着担子,前儿后女,为追回妻子一往无前的丈夫和父亲。他还动情地讲述了老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甚至死后仍以皮相助的感人故事,并鼓励家长要做有趣、有知识的爸爸妈妈,在互动中开阔孩子的视野。

从家乡情结到人间温暖

文学最终是表达真实

一名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请教梁晓声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结合东北的地域培养孩子对家乡的依恋。梁晓声从东北特有的“工人阶级性格”和“师徒如父子”的温情传统讲起,透露他正在参与一部讲述“从内地穿军装而来的一代人”的电视剧创作,其中正是要展现这种深厚的人际联结。

对谈的尾声,一位观众的分享让现场暖意融融——她的姥姥在疫情期间,将《人世间》视为“久别重逢的老友”,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慰藉。梁晓声回应:“我只不过把我见过的人间温暖表达出来。”他反对将生活戏剧化,“期望读者不是在读小说,而是能让我的文字真正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深入读者的内心。”讲到动情处,他提及自己父亲一块腐乳吃三顿的往事,声音哽咽,那份对父辈艰辛的真切感怀,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17时,活动在温馨的大合影中落下帷幕。梁晓声用他的真诚与智慧证明:文学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它能否让我们看见彼此,感知冷暖,并在真实的人世间,活得更加善良、坚定。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