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俄罗斯政坛最近爆出大新闻,执掌外交部21年的拉夫罗夫,突然在两场关键场合“失踪”

俄罗斯政坛最近爆出大新闻,执掌外交部21年的拉夫罗夫,突然在两场关键场合“失踪”,原本他的位置被新人顶替,对此网友直接猜疯了,这是失宠下台的前奏,还是俄高层要彻底换血了。 11 月 5 日普京亲自坐在克里姆林宫主持安全会议,议题是要不要重启核试验,这种级别的决策往小了说是关乎俄国防战略,往大了说能搅动全球安全格局,每个参会的核心成员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可偏偏作为安全会议常务成员的拉夫罗夫,成了唯一一个没露面的人,镜头扫过全场,唯独少了这位执掌外交部二十多年的老资格,当场就让外界的猜测炸开了锅。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俄外交部官网连续两周没更新他的任何行程,之前 10 月 28 日他还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出席欧亚安全国际会议,怎么突然就像凭空隐身了一样,连句 “因公务安排缺席” 的解释都没有。 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官员,是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俄罗斯发声二十多年的外长,一举一动都被盯着,突然 “销声匿迹”,网友能不猜疯吗? 没等大家从安全会议缺席的疑惑里缓过来,另一个消息更让猜测升级 —— 今年南非的 G20 峰会,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居然不是拉夫罗夫。 以前不管普京去不去 G20,带队的都是他,毕竟他是最能代表克里姆林宫在多边场合表态的人,相当于俄罗斯外交的 “门面担当”。 可这次佩斯科夫直接宣布,团长换成了总统办公厅副主任马克西姆・奥列什金,还是普京亲自拍板的决定,这变动实在太扎眼。 有人翻出了更早的细节,10 月 21 日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了次电话,本来是商量普京和特朗普在布达佩斯的峰会细节,结果谈崩了,鲁比奥直接建议取消峰会,没过多久峰会就真的黄了,美国还紧跟着制裁了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 这可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第一次对俄制裁,不管是面子还是实际损失都不小,不少人觉得这事儿成了拉夫罗夫地位变化的转折点。 虽说拉夫罗夫后来还在公开场合坚持强硬立场,说基辅政权是 “纳粹政权”,强调必须消除冲突根源,不然西方会持续送武器袭击俄民用设施,这话在俄国内符合安全战略,但从外交结果看,确实没谈出啥好效果。 核试验议题本来就让俄美关系够紧张了,再加上峰会破裂和制裁,两边的对抗情绪更浓,这时候拉夫罗夫接连在关键场合 “缺位”,难免让人联想是不是高层对当前外交路线有了新想法。 面对铺天盖地的 “失宠” 传闻,克宫在 11 月 7 日赶紧出来否认,说那些报道 “毫无真实性可言”,还强调拉夫罗夫还在当外长。 可这种回应没完全打消疑虑,毕竟 “经协调的缺席” 说法再怎么解释,也架不住核心会议缺席、多边峰会换人的事实,二十多年的外交老将突然从核心舞台退一步,怎么看都不像是单纯的 “公务调整”。 其实细琢磨一下,这更像是俄高层在调整对外策略。普京自己最近也不怎么出席国际峰会,从巴厘岛 G20 到明年巴西金砖峰会都表态不去,这种情况下,代表团团长的角色更关键,换个人带队可能是想试试新的外交沟通方式。 毕竟现在俄美博弈是多线受压,核试验是硬实力比拼,外交谈判又卡着壳,或许普京是想减少固定的个人标签,让不同人在不同方向上试探节奏。 拉夫罗夫也不是真的 “消失”,11 月 9 日还出来说俄美双边对话在继续,就是进展慢,提到了和鲁比奥保持沟通,也强调克里米亚归属问题没得谈。 这说明他还在履行外长职责,只是不再出现在那些最核心的场合。这种变化与其说是 “失宠下台”,不如说是俄在当前复杂局势下的战略微调 —— 毕竟打了二十多年的外交牌,换个打法也正常。 网友猜来猜去,本质上是觉得二十多年的 “外交常青树” 突然动了位置,难免联想到权力更迭。但从目前的信息看,更可能是高层在给外交路线换节奏,而非彻底换血。 拉夫罗夫的强硬风格适合对抗,但现在俄美关系到了核试验和制裁交织的节点,或许需要更灵活的角色来应对多边场合。 至于到底是暂时调整还是长期变化,估计还得看接下来的外交动向,毕竟克里姆林宫的心思,从来都不是那么好猜的。 参考资料:京报网《拉夫罗夫与普京关系紧张?克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