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发!中国实现了钍-铀核燃料循环,开启无限能源的时代,能否就此改变全球核能话语权? 11月初,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证实,其在戈壁沙漠建成的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反应堆实现了关键性突破,成功完成“由钍生铀”的燃料循环。 这些年各国为了能源安全没少费心思,抢石油、争天然气,甚至因为资源分配闹得不可开交,传统核能又受限于铀资源短缺和安全隐患,全球都在盼着能有突破性的能源技术。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证实,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反应堆成功完成“由钍生铀”的燃料循环,成为全球唯一运行且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这个消息让国际社会都坐不住了。 传统核能一直有两个绕不开的坎,资源依赖和安全风险。 以前核电站都靠铀燃料,可天然铀里能直接用的部分少得可怜,全球铀储量也有限,很多国家都得靠进口过日子,一旦供应链出点问题,能源安全就成了空话。 中国之前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铀资源长期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一度很高,地缘政治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不得不担心能源供应中断。 而钍资源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地壳里的含量比铀多不少,中国的储量更是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大多是开采稀土时的副产品,提取成本低到让人惊喜。 这种资源能释放的能量极其可观,足够支撑长时间的能源需求,彻底摆脱对进口核燃料的依赖。 传统核电站大多高压运行,一旦出问题就可能引发堆芯熔毁,历史上的几次核事故至今让人后怕。 而钍基熔盐堆是常压运行,从根源上避免了高压爆炸的风险,温度一旦超标,底部的冷冻阀会自动熔化,携带燃料的熔盐会流进应急罐凝固,核反应瞬间终止,不会有放射性物质泄漏的风险,周边的辐射水平和自然环境差不多,完全不用担惊受怕。 这项技术的突破,绝不仅仅是换了一种核燃料那么简单,背后是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以前很多关键技术和材料都被国外垄断,想要搞先进核能,处处都得看别人脸色。 这次不一样,从耐高温抗腐蚀的合金材料,到主泵、换热器这些核心设备,再到燃料处理的关键技术,全都是国内自主研发制造,整体国产化率超过九成,关键核心设备更是百分之百国产化。 这意味着技术不受制于人,供应链安全有了绝对保障,不用再担心别人卡脖子。 要知道,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熔盐堆技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 而中国科研团队花了十几年时间,在茫茫戈壁上从零起步,不仅攻克了高温熔盐腐蚀控制、燃料在线分离这些世界性难题,还创造了整体吊装堆本体的国际纪录,把别人没做成的事给做成了。 这项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核能的话语权格局,过去几十年,全球核电技术标准和规则都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他们掌握着核心技术,垄断着核燃料供应链,其他国家想要发展核电,只能跟着他们的规则走。 而钍基熔盐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中国率先实现关键性突破,等于在第四代核电领域抢占了先机。 接下来,中国完全有能力主导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让全球核能发展朝着更符合中国利益也更普惠的方向推进。 而且这种技术不存在核扩散风险,不会产生用于制造核武器的相关物质,对很多追求能源安全又担心核扩散的国家来说,吸引力巨大。 现在已经有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表达了合作意愿,未来中国不仅能实现自身能源自主,还能通过技术输出和国际合作,构建新的能源合作圈,让能源话语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国际能源署已经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核电需求会大幅增长,而传统核电技术面临瓶颈,钍基熔盐堆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钍基熔盐堆的突破,不仅让中国彻底摆脱了核燃料进口依赖,保障了能源安全,更让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以前是别人制定规则,我们被动遵守,现在我们用实力证明,中国有能力引领技术发展,有资格参与甚至主导规则制定。 这种转变,会深刻影响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