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日本前首相卸任前突然“掀桌子”,一句话撕下百年遮羞布,直接怼穿了明治维新神话!石破茂临说得:日本能崛起不是靠改革,而是靠从中国抢来的2.3亿两白银续命。这话一出,整个东京都快炸了。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石破茂发布迟到两月的“战后反思”,想警告谁?) 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关于自己如何崛起的神话,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那个被反复擦亮的核心。它被描绘成一场内部驱动、自力更生的发展奇迹。 但就在卸任首相前夕,前防卫大臣石破茂,却不经意间撕开了这层华丽包装的一角。他直言,今天的日本根本无力支撑一场现代战争,贸然发动只会自取灭亡。 他的警告之所以震撼,是因为他点破了那个神话的起点,所谓奇迹的启动资金,并非来自内在创造,而是来自甲午战争后勒索而来2.3亿两白银。 这笔钱,是理解近代日本一切行为的底层代码。 撕下发达国家的光鲜外衣,你会发现一个异常脆弱的日本。它的军事体系正面临“空心化”,自卫队兵员严重老化,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参军,整个队伍青黄不接。 更要命的是,长期专注民用工业导致军工基础异常薄弱,连一套普通的防弹衣,采购价竟高达离谱的2万美元,只因国内产能太低、订单太小。 财政上更是早已透支。国家债务规模达到了惊人的GDP的260%,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和医疗开支如同一座大山,是无法削减的刚性负担。 即便今年防卫预算已占GDP的2.1%,其中却有高达40%必须优先用于采购美国装备,这严重挤压了自主研发的空间。 最致命的命脉悬于一线,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90%以上的能源依赖进口,其中绝大部分原油和天然气要通过漫长的中东航线。 这条海上生命线一旦在冲突中被切断,能源、粮食供应瞬间中断,整个社会运转就会立刻瘫痪。 这个脆弱的现实,其实是百年前一个“成功模式”种下的因。 我们回到那个起点,维新之初的日本,内部通货膨胀、社会矛盾尖锐,工业基础薄弱到连一台基础机床都造不出来。 改变这一切的是那笔“天降横财”,1895年《马关条约》赔付的2亿两白银,加上后来“三国干涉还辽”追加的3000万两赎辽费,总计2.3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整整三年的财政总收入。这笔血腥的原始资本,被日本极其精准地投入到了它最渴求的地方。 高达87%的赔款被用于军事扩张,陆军规模翻了一倍,海军实力一跃跻身世界前列,八幡制铁所等核心军工企业拔地而起。 这次巨大的成功,给日本的国运逻辑刻下了一个钢印:通过外部掠夺来解决内部问题,这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不归路。 对这段不光彩历史的选择性遗忘与美化,导致了今日日本社会内部的严重撕裂与战略上的迷航。历史教育中对战争罪行常常轻描淡写,许多年轻人对二战的认知,可能真的只停留在“美国投下了原子弹”。 这种认知断层在高层政治中演变为激烈对抗。石破茂曾计划以内阁名义发表一份战后80年的官方见解,试图引导国家进行反思,却遭到以新任总裁高市早苗为首的自民党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无需发布新的表态”。最终,这份见解只能以石破茂的个人名义发表。这种内部的分裂,直接导致了外部的困境。 一个无法正视历史的国家,自然难以获得邻国如中国和韩国的真正信任。 而在区域内的孤立,又使其更加依赖美日同盟。但美国的支持从来不是无条件的,它更希望将日本打造成牵制中国的“前沿堡垒”,而非真心帮助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强国。 石破茂的警告,本质上是想让日本直面那个早已不合时宜的“明治幽灵”。 他的声音在国内激起了截然不同的回响,有人痛骂他“危言耸听”、“动摇国本”,也有人认为他终于戳破了教科书里的谎言。 只是,连石破茂本人也小心翼翼地只提掠夺,而回避了更直接的侵略二字。这恰恰说明,那个盘旋百年的幽灵是何等强大。 历史的悲剧,往往根植于对历史的错误认知。日本的未来,或许并不取决于它能拥有多少先进武器,而在于它是否还有勇气,去亲手驱散这个决定了它百年命运的幽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