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岛必须解决回归中国或独立建国”这类声音集中出现,释放出哪些强烈政治信号? 琉球议题从学术冷灶被端到地缘热炉,标志着中方已备妥“历史+国际法+民意+军事”组合牌,作为对冲日本涉台挑衅、撬动战后东亚秩序的总筹码;未来任何日方越界行为,都可能触发北京在琉球方向“掀桌子”级别的反击。 1. 对日“历史总账”正式开列 中方学界、舆论场开始把琉球地位与日本对台挑衅“挂钩”:既然日本不断挑战战后秩序、否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台湾的主权限定,中国就有权在同一套战胜国文件里“重启琉球条款”——《波茨坦公告》明确日本主权仅限本州等四岛,琉球不在其列。 2. 法律战线已启动“去日本化”工程 官方背景学者密集援引联合国托管理事会记录、1951年《旧金山和约》漏洞,指出1971年美日私相授受行政权违反《联合国宪章》第76条;人民日报系2014年社论《琉球归属应再议》被重新置顶转发,意味着中国正在“法律-舆论”双轨推进:先否定日本主权合法性,再为“自决”或“回归”打开国际法通道。 3. 民意与选举杠杆被正式纳入对日博弈 2025年7月NHK民调显示48%冲绳居民支持“高度自治或独立”,中国官媒予以放大报道,并邀请琉球青年在联合国青年论坛发声,实质是把岛内“反美军、反大和”情绪转化为对日本中央的外交压力——一旦东京在台海踩线,北京即可借“保护岛民自决权”升级制裁或军事回应。 4. 地缘战略“缓冲国”方案浮出水面 多份智库报告提出:若琉球独立或回归,中国海防前推1000公里,美日第一岛链“腰部”断裂,钓鱼岛、台湾东侧压力骤减。因此“非谈不可”背后,既有历史正义话语,也有现实安全计算——把琉球变成中日之间的“蒙古式缓冲区”,将美军基地挤出核心射程,为统一台湾营造外线支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