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当护士把襁褓中粉雕玉琢的小家伙递到我怀里时,我盯着她细软的胎发、小巧的鼻尖,眼泪瞬间涌了出来——这是我的女儿,是我们全家盼了许久的“小棉袄”。 往后的九十多个日夜,家里的时光都围着这个小家伙转。我熟练地给她换粉色的纸尿裤,唱着摇篮曲哄她入睡,婆婆总念叨“孙女贴心”,老公每天下班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小公主呢”。我们给她取了温柔的小名“糯糯”,记录下她第一次抬头、第一次无意识地笑,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她裹着碎花襁褓的照片,连辅食清单都按女宝的营养需求仔细规划着。 直到上周整理住院资料,准备给糯糯办医保手续时,我随手翻开出院记录,一行字像惊雷般炸在眼前:“新生儿性别:男”。我反复揉了揉眼睛,确认患儿姓名、出生日期都是糯糯的,可性别栏明晃晃的“男”字,让我瞬间懵了。 “是不是我看错了?”我把记录递给老公,他起初笑着说“怎么可能”,看清后也皱起了眉头。婆婆凑过来一看,当即念叨:“这医院也太马虎了!养了三个月的孙女,怎么就成男婴了?”一时间,家里满是错愕——我们每天抱着、疼着的“小棉袄”,居然在出院记录上被写成了男孩。 我立刻拨通了医院的电话,语气难掩焦急。接线的工作人员查询后致歉,说是出院时录入信息有误,把隔壁床男婴的性别错填到了糯糯的记录里。挂了电话,我看着怀里正啃着小手的糯糯,哭笑不得。三个月的朝夕相处,她的一颦一笑早已刻进我们心里,这份亲情哪里是一个性别栏能定义的?可转念一想,若是没及时发现,后续医保报销、疫苗接种会不会出麻烦?一股后怕涌上心头。 第二天去医院更正记录时,主治医生反复道歉,解释是医护人员交接时的疏忽。看着医生诚恳的态度,再想到糯糯健康可爱,我们终究没再多追究。走出医院,老公抱着糯糯打趣:“咱闺女还没满百天,就经历了‘性别乌龙’,以后也是个有故事的小朋友了。” 这场乌龙像个小插曲,打乱了片刻的平静,却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孩子的性别从来不是亲情的前提,无论是“小棉袄”还是“皮夹克”,那份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疼爱,从来都一模一样。但同时,医院的疏忽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涉及孩子的证件和记录,一定要仔细核对,再小的错误都可能埋下隐患。 如今,更正后的出院记录静静躺在抽屉里,糯糯依旧在我们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偶尔想起这场乌龙,我还会忍不住失笑。或许多年后,我们会把这个故事讲给糯糯听,告诉她:曾经有一份出院记录闹了个小笑话,但这份因她而起的爱,从她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从未有过丝毫偏差。而那些生活里的小意外,最终都会变成点缀幸福的小印记,提醒我们珍惜眼前这份沉甸甸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