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 这话听着骇人,也绝非随口说说,选这四个国家有明确的针对性,说话的时机更是拿捏得“精妙”,而这波操作的本质,和当年美国对中国搞关税战的“断尾求生”思路如出一辙。 之所以锁定这四个国家,核心原因就是它们是俄乌冲突中反俄最彻底、干预最深的力量,每一个都在战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乌克兰作为直接交战方,自冲突爆发以来就始终站在对抗前沿,其背后更是得到西方持续不断的支持,俄罗斯将其视为西方遏制自己的“前沿阵地”,一旦战败,乌克兰必然会在西方支持下推进到俄方无法接受的边界,这是俄罗斯绝不能容忍的。 美国则是这场冲突的“幕后推手”,不仅是对乌援助规模最大的国家,还主导了对俄全方位制裁。从提供海马斯火箭炮、爱国者防空系统等先进武器,到联合盟友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美国的介入让冲突不断升级,早已成为俄罗斯眼中的“头号对手”。 英国更是反俄阵营里的“急先锋”,冲突刚爆发就连夜给乌克兰送去2000枚NLAW反坦克导弹,后续又追加3000枚,这些导弹在基辅保卫战中摧毁了俄军上百辆坦克,直接摁住了俄军初期的装甲冲锋势头。 之后英国还率先打破西方援助禁忌,送上“挑战者-2”坦克,逼着德国随后松口提供“豹-2”坦克,更别提持续数年的“Interflex”训练计划,到2025年已经培训了5.5万名乌克兰军人,还计划2025/2026财年给乌克兰送10万架无人机,援助力度一年比一年大。 德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不仅向乌克兰输送重型武器,还在经济上对乌提供大量支持,其态度直接影响欧盟对乌援助的走向,自然也被俄罗斯列为重点威慑对象。这四个国家共同构成了“乌克兰前线作战+美英德背后输血”的对抗体系,瞄准它们就是要直击西方干预的核心。 再看梅德韦杰夫说这话的时机,选得那叫一个“精妙”,刚好卡在战局和国际局势的关键节点上。2025年冬春之交的俄乌前线,俄军虽然在库皮扬斯克、红利曼等关键地段稳步推进,采用“磨盘式”战术压缩乌军生存空间,自身军工体系也实现了战时转化,“伊斯坎德尔”导弹月产量提升至120枚,无人机和炮弹完全自给,但西方的援助仍在持续,给俄军的推进带来不小阻力。 与此同时,西方内部出现了分歧和动摇:美国副总统明确表态已不再资助乌克兰战争,称民众厌倦将税款投入持久战;欧盟承诺的1400亿欧元“赔偿贷款”因成员国分歧搁浅,导致乌克兰冬季能源修复资金出现40亿欧元缺口。 就在这个西方援助“欲断未断”、乌军兵力每月净减1万至1.5万人、作战体系陷入系统性衰退的关键时刻,梅德韦杰夫抛出核威慑言论,无疑是精准踩在了西方的“软肋”上。 这时候放出狠话,一方面能震慑那些还在犹豫是否继续加码援助的西方国家,让它们掂量掂量干预的代价;另一方面也能凝聚俄罗斯国内共识,强化“背水一战”的氛围,同时向外界传递“绝不妥协”的强硬姿态,为后续谈判(如果有)争取更有利的筹码。 既不让西方觉得俄罗斯好欺负,又能抓住西方想“止损”的心理,这个时机的选择堪称“四两拨千斤”。 而这波操作的核心逻辑,和当年美国对中国搞关税战的“断尾求生”完全是一个路数。 当年美国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自身产业优势逐渐下滑,又找不到更好的应对办法,就想出了加征关税这个激进手段,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遏制中国发展,缓解自身内部的经济矛盾,本质上就是“自己日子不好过,就想通过强硬手段拉别人下水,从而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 现在俄罗斯的处境虽然和当年美国不同,但思路异曲同工。俄乌冲突持续数年,即便俄军现在掌握战场主动权,也面临着长期战争带来的资源消耗、国际孤立等问题。 西方的持续干预就像一根“刺”,拔不掉又甩不开,直接影响着冲突的走向和俄罗斯的长远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梅德韦杰夫的核威慑言论,就是俄罗斯拿出的“终极强硬手段”:既然常规手段难以彻底逼退西方干预,就用最具威慑力的核威胁来“破局”,逼着西方不得不重新评估干预成本,甚至可能放弃对乌的深度支持。 这本质上就是“断尾求生”——通过主动抛出极端后果,制造全球性的紧张氛围,让对手因为忌惮“同归于尽”而妥协,从而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局面。 当年美国对中国加关税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应对;而俄罗斯现在的核威慑,能不能让西方退缩,关键也在于双方的博弈和底线试探,但这种“以极端换空间”的思路,和美国当年的操作内核完全一致。 说到底,梅德韦杰夫的这番话,不是真的想发动核战争,而是一场精心算计的“心理战”和“威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