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到头来却发现,恒河最关键的一段——它的出海口和三角洲,属于邻国孟加拉。 英国在占领印度时,为了搜刮资源,最初把恒河当成运输主力,但等铁路修遍全印度后,英国立刻把河道和运河管理丢到一边,甚至故意修了很多低桥,卡住了大船,这直接导致恒河逐渐丧失了作为商路的作用。 1947年印巴分治时,恒河下游和入海口被分到了后来成立的孟加拉国,印度自己努力再多也积攒不出一条能直通大海的航道。 简单说,印度只能集中修补属于自己的那一段,之后的出路却完全受制于人,做再多事情也多半功亏一篑。 每年恒河上游带下来的沙石,到了中下游迅速沉积,河床越垫越高。政府每年清理淤泥,等到下一个雨季,还没来得及笑,河道又堵上了。 许多地方到了旱季,水浅到连小船都不好走,到了雨季又是水淹两岸,“要不没水,要不泛滥”,恒河成了一条难以掌控的河流。 不少人琢磨能不能像中国治理长江那样,在恒河上搞大坝控制流量,结果发现恒河不是坡太陡就是坡太平,根本找不到理想的位置修坝,弄不好还花了钱又见不到效果,只能眼看舶来经验在恒河水土不服。 跨国合作又卡在印孟两国的各种矛盾上,恒河关系到孟加拉国的粮食安全和民生,他们希望上游能多放点水保证流量,而印度担心自家缺水,不放心把水随便交出去。 双方一直讨价还价,谁都不愿多退一步,结果几乎没有像样的共同治理,恒河的运输蓝图变成了纸上谈兵。 除了政治和地理的羁绊,恒河还有着沉重的信仰背景。在当代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更是一条被视作“圣河”的河流,意味着精神洁净和归宿。 印度许多治理项目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保护河流纯洁,洗去污垢,而不是为了货轮和运输站点在这儿聚集。这种观念让恒河注定很难变为经济纽带,反倒更像是宗教和民族情感的承载体。 有些人会拿湄公河的合作做比较,湄公河沿途国家联合管理,分配河水,让航运逐步恢复活力。 相比之下,恒河因为缺少互信和共同管理,直到今天也还是被束在原地。不是说印度不想让恒河重回货运正轨,只是眼下这层层阻力,没谁能一朝扫清。 说到底,一条河能不能成为大动脉,不只取决于它的深浅宽窄,更要看人们愿不愿意打开心结,坐下来共商大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