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杭州一28岁女孩无偿捐献骨髓,救了一名15岁白血病男孩。没想到,男孩康复后找到她说:“姐姐,我长大后一定要保护你!” 那年秋天,许艾菲躺在医院病床上,手臂上扎着针眼,血液在导管里循环五个多小时。 这句稚嫩的承诺背后,是一场关于生命重量的双向奔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非亲缘骨髓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许艾菲等了八年才等到那通匹配成功的电话。她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用行动诠释了“万一能救人呢”这句轻描淡写背后的决心。增重4斤、每天骑行20公里,甚至打动员剂时喉咙灼烧感像喝白酒,这些细节让人真切感受到捐献不是轻飘飘的善举。 更触动的是她提到的“不能反悔”。患者清髓后免疫系统归零,悔捐等于掐灭最后生机。这种责任感和那些临阵退缩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记得有新闻说某患者因捐献者临时反悔而离世,更显得许艾菲的坚持可贵。 现在有些人对公益冷漠,说“凭什么为陌生人受苦”。但许艾菲妈妈受她影响也去献血,无数志愿者在评论区晒捐献证书,证明善意的涟漪能扩散很远。那个男孩从无菌仓走到操场,就是最有力的回应。 其实造血干细胞捐献早已不是“钻骨抽髓”的恐怖印象,技术成熟得像献血。但很多人仍因误解不敢尝试。如果多几个许艾菲这样的普通人站出来科普,或许能消除更多恐惧。 爱真是生命的火焰。 一个平凡女孩的勇气,点燃了另一个家庭的希望。 这种守护,比任何口号都真实。 看了好几遍还是感动。 陌生人之间能这样拼命相救,现在社会太需要这种正能量了。 希望男孩健康长大,实现他的承诺。 也佩服小姐姐的坚持,不是每个人都能扛过动员剂的不适。 如果骨髓库有更多这样的志愿者,也许能少一些遗憾吧。 冬日生活打卡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