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殷墟博物馆里的“黄鹂鸟”

转自:团结报

□范铮孟振鹏

国庆假期,古都安阳阴雨绵绵,殷墟遗址泛起带有厚重气息的土腥味。10月2日,天刚亮,胜桂红就已经来到了殷墟博物馆,她身着的“殷墟志愿者”红马甲在一楼展馆里格外醒目。

站在服务台前,胜桂红认真检查讲解器的麦克风,确认音质清晰后,又从包里掏出保温杯抿了口温水。这是她为今年第99场义务讲解做的最后准备。

“各位游客朋友,咱们先顺着‘时光轴’逛:一楼‘探索商文明’展区,甲骨片上的刻痕还凝结着1928年对殷墟进行考古发掘的惊喜;二楼‘伟大的商文明’展柜里,青铜爵的纹饰正映照着商代礼制对后世的影响……”初入这座装满三千多年前殷商文明的博物馆,游客常对着展品犯愁,胜桂红的讲解则像一把轻巧的钥匙,帮大家快速理清脉络,了解三千多年前商王朝的生活图景。

“胜大姐讲的不是文物,是‘活故事’!”安阳市第六十六中学教师郝好委的话,说出了不少游客的心声。2024年第一次听讲解时,郝好委就被胜桂红那种“接地气”的风格打动——讲甲骨占卜时,她会联系到现在的天气预报;说青铜食器时,会聊起家里的厨房……在她的讲解下,冰冷的青铜器仿佛有了温度。后来,郝好委还特意组织学生们来参观。看着孩子们踮着脚贴在展柜前,胜桂红知道,历史的种子已悄悄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

“每次讲解都得‘量身定做’,游客感兴趣的点不一样,我得跟着他们的目光走。”胜桂红常说,讲解要“有感而发”,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她十几年的深耕细作。为了更好地在历史脉络中理解商文明,今年她还专程前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偃师商城博物馆,与当地讲解员、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学习,不断为讲解内容“充电”。

一场讲解下来要3个多小时,胜桂红一口水都不曾喝。有人问她中途不渴吗?她总是笑着摆手:“游客能喝,我不行,对文物、对大家,少打断一秒,都是尊重。”讲解结束后,常有游客追着加她微信,还会把亲戚朋友“打包推荐”来预约。这份信任,藏在她每次讲解后沙哑的嗓音里,藏在她记满笔记的讲解稿里。

13年来,胜桂红义务讲解超500场,脚步踏遍了殷墟博物馆的每一个展厅。谈及坚守的动力,胜桂红说:“作为民建会员和政协委员,服务社会所需、深耕提案履职是我应尽的义务。”在工作之余,她边讲解边在游客中调研,把如何做好引流、“沉浸式”体验殷商文明等思考和建议写成提案,为安阳文旅发展献计出力。

每逢节假日,殷墟博物馆的展厅里,都会响起胜桂红那道如黄鹂鸟般清亮的声音。“我要坚持下去,把甲骨上的文明密码、青铜里的商代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胜桂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