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义苏
在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产品设计已从传统的形态塑造转向技术融合、商业推广与用户体验的系统创新。当前,高校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亟需突破传统模式,构建契合产业变革与教育发展新要求的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并将其列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之一,同时提出2035年“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的目标。这对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产品设计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深刻变革,产品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智能硬件产品、交互体验设计、可持续设计、人工智能设计等新兴领域对设计师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造型美学、材料工艺以及人机工程学等传统技能,更要具备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跨学科系统思维与社会价值创新意识。然而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仍以传统工业设计知识为主,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从专业特性来看,产品设计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跨学科特征,与泛在可及教育理念具有天然的契合度。江苏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推进设计课程资源共享,建立“学分银行”衔接企业认证,正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路径。
技术维度:
智能驱动与制造融合
人工智能与数字制造技术正在重塑产品设计的创新范式。在智能硬件产品设计领域,学生需要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应用等关键技术,能够设计大型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可穿戴式设备等融合硬件与软件的集成产品。例如智能家居控制终端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人机交互界面,还要理解硬件架构和通信协议。
生成式设计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设计流程。产品设计师可以运用算法生成大量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头脑风暴,再结合工程要求和制造约束进行优化筛选。这种“人类创意+机器智能”的工作模式,大大提升了设计创新效率。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产品设计教育必须加强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产品设计、测试和优化全流程。
人文维度:
用户体验与文化创新
产品设计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活动。在泛在可及教育背景下,设计师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使用体验。无障碍设计、包容性设计等理念应该成为产品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为视障用户设计家用电器时,需要综合考虑触觉反馈、语音提示等多模态交互方式。
文化创新是产品设计教育的重要维度。综合性院校可以依托江苏丰富的传统工艺和非遗资源,推动产品设计的有机融合,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学生可以对传统造物智慧进行当代转译,设计出既体现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这类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也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社会维度:
可持续设计与系统创新
可持续设计已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产品设计师需要掌握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设计阶段就考虑材料选择、制造工艺、使用体验和回收再利用等全流程影响。这要求设计教育加强与环境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拥有系统思维和责任感。产品设计正在从单一物品设计向服务系统和体验设计拓展。设计师需要掌握服务设计、系统设计等方法论,能够设计创新的产品服务系统。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产品设计需要考虑使用场景、服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这种系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打破传统专业界限,建立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平台。
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应紧扣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突出三个面向:面向智能制造,培养掌握智能硬件开发、人机交互设计的技术型设计师;面向文化强国,培养具备传统文化转化与现代设计表达能力的创意型设计师;面向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绿色设计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战略型设计师。具体到高校人才培养来看,产品设计人才需具备三重核心能力:智能技术应用能力(AI辅助设计、多模态交互实现)、跨学科系统整合能力(工程、用户研究与商业模式的结合)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包容性设计、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应从“造型设计师”转向“创新集成者”,强调设计在产业创新链中的驱动作用。同时,产品设计专业需要推进三个方面的系统性变革:一是重构课程体系,增加智能硬件设计、交互设计、可持续设计等新兴领域内容;二是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制学习连接课堂与产业实践;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能力评价体系。
泛在可及教育背景下的产品设计专业建设,需要构建教育生态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这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先进技术工具,更要使其具备人文关怀意识、系统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技术—人文—社会”三维一体的培养路径,我们将培养出既懂设计又懂技术,既具备创新思维又具有责任意识的优秀设计人才,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情感化理论下的产品设计开发研究”〈2023SJYB23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