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前部长粱光烈曾经主张:“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 “晚打不如早打” 的核心,是对时间成本的精准算计,这在历史上早有印证。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内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军队连过冬棉衣都难以配齐,但即便如此,志愿军依然跨过鸭绿江。 那场战争里,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和火力优势,而志愿军靠徒步机动、轻武器对抗,最终却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 正是这一战,让东北亚获得了数十年的和平发展窗口期,更让美国彻底明白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 放在当下台海局势中,这个逻辑同样适用。 台湾地区每年从美国采购大量武器,试图构建所谓 “不对称作战” 体系,2025 年的数据显示,其陆军仅有 8.8 万人、主战坦克不足 1000 辆,而解放军仅陆军就有 97 万兵力、6300 多辆主战坦克,双方实力早已不在一个量级。 但拖得越久,变数就越多:台湾可能引入更多外部技术支持,国际势力也可能编织更复杂的干预网络,两岸经贸年数千亿美元的往来规模,也会让后续行动的经济顾虑越来越重。 从军事发展看,解放军正按 “三步走” 战略稳步推进现代化,海军已具备一定远海作战能力,空军正向攻防兼备转型,现在掌握主动权解决问题,远比等对手完成所谓 “防卫升级” 要省力得多。 “小打不如大打” 的主张,本质是对现代战争规律的深刻认知,切忌在零碎摩擦中消耗战略优势。 所谓小打,无非是常态化巡航、局部封锁或零星冲突,这种方式看似稳妥,实则容易陷入对手的消耗陷阱。 台湾当局鼓吹的 “刺猬战略”,就是想靠分散部署的小型装备拖时间,就像当年越南在边境搞的袭扰战术,妄图以空间换时间。 但现代战争早已不是拼消耗的时代,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的经历已经证明,长期低强度冲突只会拖垮自身,耗费数万亿美元军费却没能达成战略目标。 梁光烈在南京军区任职时,就曾组织大规模海上练兵,构建攻防一体战场体系,深知集中力量一击制胜的重要性。 解放军如今的实力也支撑得起这种战略:海军 770 多艘舰艇对台湾 117 艘形成绝对优势,空军 3000 多架军机中包含千余架五代机和四代机,而台湾连一架五代机都没有,更没有轰炸机部队。 一旦启动全面行动,火箭军数千枚导弹可瞬间瘫痪 30 至 40 处关键基础设施,电子战部队能切断其指挥链路,海空力量联合突击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全域控制权,这种雷霆手段反而能减少长期损耗,这和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快速推进、达成目标后即回撤的思路一脉相承。 “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 的说法,看似激进,实则是对外部干涉势力的精准预判与战略反制。 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小动作从未停止,从政客叫嚣 “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到借美日安保条约不断强化西南诸岛军事部署,其试图插手台海的野心昭然若揭。 作为美国在亚太的 “马前卒”,日本自卫队装备不算差,拥有 F-35 战机和宙斯盾舰,但本质上仍是本土防卫型力量,进攻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而解放军的东风系列导弹早已覆盖第一岛链,辽宁舰、山东舰编队多次在东海巡航,完全有能力应对日本可能的介入。 从战略层面看,一并应对日本的干预,反而能彻底清除外部干扰源,避免陷入 “解决一个问题、冒出新问题” 的循环。 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仅汽车行业就有大量产能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真要动起手来,其首先要掂量的是经济代价,以及美军是否会为了它真正卷入冲突。 梁光烈当年推动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和边海防巩固工作,本身就考虑到了多方向应对的需求,这种思路不过是把 “防患于未然” 的准备摆到了台面上。 这套主张的底层逻辑,始终围绕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这一核心,梁光烈多次强调要把维护国家主权放在首位,这种战略清醒贯穿始终。 和平统一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经济互补性强,没人愿意看到冲突发生。 但 “台独” 势力的挑衅和外部势力的拱火,迫使我们必须做好最坏打算。 解放军这些年的现代化建设,从 “辽阳集训” 推动科技练兵,到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再到《国防动员法》的出台,都是为了应对可能的风险。 现在看,当年的这些预判正在被现实印证:台湾军力差距持续拉大,日本介入野心不断暴露,拖下去只会让问题更复杂。 梁光烈的话,就像提前画好的战略图谱,每一笔都对应着现实的棋局,与其说这是强硬表态,不如说是对国家利益的深层守护,毕竟在主权问题上,犹豫和拖延才是最大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