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赣法云・走基层(第4期)]通讯员视角:守护长江安澜——鄱阳湖畔的生态守护新实践

10月20日至24日,“赣法云·走基层”(第四期)采风团深入上饶、九江两地基层一线,开展沉浸式采访调研,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平安江西、法治江西建设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今天,我们精选分享赣法云通讯员谢凯雯采风笔记:守护长江安澜——鄱阳湖畔的生态守护新实践。

清晨5时许,鄱阳湖庐山水域的薄雾中,巡护员老吴的船桨划破平静水面。

“以前这个点,偷砂船的马达声能吵醒岸边芦苇,现在只有鱼跃的声音。”他望着远处江面闪烁的灯光,“这‘千里眼’守着,长江的‘肾’才算真正安了心。”

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鄱阳湖的守护,正是长江大保护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联勤联动:织密跨域协同“防护网”

长江流域水网交错,跨省市水域曾因部门权责分割、协同不畅,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庐山市打破行政壁垒,将公安、农业农村、水利等六家单位力量整合,组建鄱阳湖水域联勤联动执法中心,49名执法人员实行“统一派驻、编组、装备、调度”管理模式,让以往“各管一段”的碎片化执法,变成“一键响应”的合力出击。

2025年1月冬季禁渔行动中,高空瞭望系统发现可疑采砂船只后,指挥中心同步调度三支执法队伍,20分钟内完成取证、拦截、抓捕全流程,查获非法砂石及相关设备。

“以前跨区域执法要先协调多部门,现在一个指令就能联动,效率完全不一样。”执法队员小张感慨。

赣鄂皖三省还建立交界水域协作机制,让长江中游水域的协同防护网越织越密。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监管“千里眼”

长江干支流水域广阔,传统人力巡逻难以覆盖,夜间、偏远支汊曾是监管盲区。

庐山市以“智慧长江”建设为抓手,在鄱阳湖水域布设109套涉水探头、高空瞭望及雷达感知设备,搭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

AI算法可通过船只轨迹分析提前预警非法采砂,热成像系统深夜能精准捕捉非法垂钓者红外信号,配合无人机5分钟即可锁定目标并喊话警示。

“之前系统监测到3艘藏在芦苇荡的偷渔船,无人机先喊话警告,巡逻艇紧接着包抄,很快就控制了现场。”技术人员小李点开系统后台,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水域动态。

这套智慧管控系统,让长江水域的监管从“被动追赶”转向“主动防控”,重点水域的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群防群治:激活岸线守护“新力量”

长江岸线治理不仅要管好水上,更要守好岸上。

庐山市将118公里湖岸线划分为56个责任段,建立“段管员吹哨,执法即报到”机制,段管员发现非法囤砂点、捕鱼窝棚等隐患后,综合执法队1小时内即可响应处置。

同时,当地联动1600名退捕渔民,组建水上协助巡护队,让昔日“靠江吃江”的渔民,变身“靠江护江”的生态卫士。

退捕渔民老陈加入巡护队后,已协助查获多起非法捕捞案件:“以前在长江里捕鱼,现在看着水变清、鱼变多,比自己捕鱼更踏实。”

目前,120余名退捕渔民加入志警队伍,群众主动参与巡防超1000人次,拆除非法窝棚、清理违规设施,实现退捕渔民“零复捕”,让长江岸线的守护力量从“执法队”延伸到“全民队”。

全链打击:筑牢生态安全“防火墙”

非法采砂、捕捞背后的“探路—作业—收购—销售”产业链,曾是长江生态的顽疾。

庐山市联合多部门从源头管控到终端查处,形成全链条打击闭环:参照黄河流域做法推行砂石采运电子管理单,实现“采、运、销”全程可追溯;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严查非法渔获物流入市场,深挖背后利益关联。

此前,当地联合相关部门打掉一起跨区域非法捕捞团伙,抓获多名嫌疑人,查扣涉案船舶及设备,彻底斩断一条“捕运销”利益链。

“不仅要让违法者在江上无处遁形,还要让非法渔获在市场上无立足之地。”执法队长老王说。

这种全链条打击模式,让长江中下游水域的非法采砂、捕捞产业链受到重创,生态安全的“防火墙”越筑越牢。

如今的鄱阳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江豚现身次数多了,鱼类种群数量稳步恢复,成为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活注脚。

从联勤联动到科技赋能,从群防群治到全链打击,这些扎根基层的实践证明,守护长江安澜,既要靠顶层设计的“大战略”,也要靠落地见效的“细功夫”。

当每一段岸线都有人守护,每一片水域都有科技护航,长江的生态红利必将持续惠及两岸百姓,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