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南京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11月6日,全国首个“以房管安”信息化系统(一期)在南京正式上线试运行。这一创新系统由南京市安委办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市数据局等部门,携手擎天科技等企业共同打造,标志着南京在城市安全治理领域实现重要突破。该系统创新性地将建筑空间作为安全管理的基本单元,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从“管企业”向“管空间”转变,为特大城市复杂风险管控探索出新路径。
技术创新破解监管难题
近年来,多业态混合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管难题日益凸显。传统监管模式以“单个企业”为管理单元,在面对产权复杂、业态多样的场所时,往往出现底数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特别是在“厂中厂”、多业态商业综合体等场所,由于经营主体多元、业态复杂交叉,安全隐患更加难以把控。
系统创新构建城市安全“数字透明体”,通过融合三维白模、实景模型与建筑信息模型,实现从宏观区域到微观结构的可视化监管。监管人员既能掌握区域整体风险态势,又能调取单栋建筑的关键结构数据,为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方式,让复杂的建筑空间安全状况变得透明可溯。
每栋监管建筑设有唯一“数字身份证码”,结合包含10种业态、近千种组合的“业态风险禁忌矩阵图”,实现智能预警。在试点运行期间,某建筑计划将二层改为养老设施,系统基于一层餐饮明火与上层养老功能的业态冲突,自动触发预警,成功实现风险事前防范。
系统引入“宁安晴”应急管理AI大模型,将建筑风险划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智能生成隐患排查清单。目前系统已与全市网格员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在试点地区,监管巡查员已累计上报有效隐患8700余条,生成安全审计报告810余份,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责任闭环提升治理效能
截至目前,系统已覆盖出租方5.5万余个、“统一管理人”1800余个,承租企业27.3万家,建筑物3.4万余幢,扎实推进“一幢一码、一房一档”的数字化管理。这种全覆盖的管理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底数不清、责任不明"的困境。
在智能应急响应方面,系统接入烟感、温感等智能感知设备,构建完善的预警调度机制。一旦发生火警,系统自动匹配最近的救援力量,推送建筑结构图、最佳救援路径等关键信息。目前系统已接入感知设备3.5万余个,及时处置有效预警128起,为抢险救援赢得宝贵时间。系统移动端支持执法人员对消防违法行为开展现场执法检查,所有数据实时同步至“安全信用脸谱”系统,形成完整监管闭环。这种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提高了执法效率,增强了工作规范性。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海波教授评价认为,该系统以建筑空间为核心锚点,打通了技术、数据与责任维度,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新格局,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据悉,系统将持续深化“BIM+应急”应用,优化风险模型,并向住宅物业等领域拓展,推动城市安全管理向更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这一系统的深入应用,将为南京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