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火箭发射失利!这次火箭发射失败,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是官方致歉后,评论区广大网友的反应。 11 月 10 日 12 时 02 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声点火指令后,谷神星一号(遥十九)火箭的升空曾让不少人捏着期待。 谁也没料到,火箭一级、二级、三级都顺顺利利分离飞行,偏偏在四级点火后的第 510 秒掉了链子 —— 末段发动机突然提前关机,搭载的两颗遥感卫星和一颗科研卫星最终没能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宣告失利。 更让人意外的是后续走向。 当天下午 3 点多,星河动力航天就在官微发了情况说明,没藏着掖着,直接认了失利,还跟客户和关心的人道歉,说正全力查原因,要好好做归零复飞工作。 换别的事儿,评论区说不定早炸了,可这次点开评论区,满屏都是 “加油”“理解”,有人说 “航天这活儿本来就是刀尖上跳舞,哪能次次完美”,还有人算得特明白 “能飞到四级已经很牛了,问题出在最后一步,排查清楚就行”。 这反应跟以前不少领域出问题时的舆论画风完全不一样,反倒成了这次事件里最戳人的地方。 可能有人不知道,这次搭的卫星可不是 “小玩意儿”。 那两颗遥感卫星本来是要搞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农作物长得好不好、城市楼盖到哪儿了、洪水火灾这些灾害都能靠它快速识别。 另一颗是高校搞的科研卫星,要在太空里测试新的姿控系统,还得做微重力环境下的实验,说白了就是帮学生和研究员们在天上 “练手”,为以后搞更复杂的航天项目攒经验。 这么一看,没能入轨确实可惜,但这些卫星承载的用途,反倒让人更明白为啥航天人对 “成功” 看得那么重。 其实星河动力也不是第一次跟太空打交道。 今年 9 月 5 号,他们家谷神星一号(遥十五)刚在酒泉把三颗卫星和一个留轨平台精准送进轨道,那个平台还是用火箭末级改的,能在太空里长期当 “试验场”,算是商业航天里挺巧的创新。 再往前数,2024 年 8 月他们还搞过海上发射,把 6 颗卫星从山东附近海域送上天,当时为了适应海上晃悠悠的环境,特意改了火箭的锁紧装置,最后也成了。 算下来这是他们第 21 次发射,之前 20 次成功送了 85 颗卫星入轨,这次失利更像长跑里不小心绊了一跤,不是能力压根不行。 这事儿让我想起前两年玩航模的经历。 当时花了仨月拼了个能飞千米的模型,第一次试飞升得挺稳,结果快落地时电机突然停了,直接摔成了零件。 我蹲在地上捡碎片那会儿特沮丧,旁边玩了十年航模的大叔说:“这玩意儿跟真火箭一个理,哪怕 99 个零件都好的,有 1 个出岔子就歇菜,但摔一次才知道哪儿得加固。 ” 后来我照着残骸查数据,发现是线路接头氧化,换了个镀金接头,再飞就顺风顺水了。 航天比玩航模精密一万倍。 火箭上成千上万个零件,飞行时要扛住高温高压,还要应对高空风切变、电磁干扰这些意外,任何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失利。 业内本来就有 “十次发射九次改” 的说法,哪怕是经验再丰富的团队,也没法保证百分百成功。 星河动力这次能第一时间公开情况,没找借口,反而比藏着掖着更让人觉得靠谱 —— 承认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网友们的反应其实藏着更实在的道理。 以前大家可能觉得 “失败就是不行”,现在越来越多人明白,航天探索本来就没有 “标准答案”。 就像有人评论里说的:“要是怕失败,那当初连火箭都不敢造。 ” 这种心态的转变,不光是对航天事业的理解加深了,更是对 “试错价值” 的认可。 毕竟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干工作,从来没有一步到位的奇迹,都是在一次次调整里慢慢靠近成功。 你要是做项目中途出了岔子,是会先慌着找借口,还是先坐下来查问题?我猜大多数人都有过前者的冲动,但真正能成事儿的,往往是选了后者的。 航天这行把这种 “直面问题” 的态度做到了极致,失利了不回避,道歉、查因、整改、再飞,一套流程清清楚楚。 这种劲头其实放哪儿都管用,小到修个家电,大到搞个项目,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逻辑。 谷神星一号这次没能把卫星送进轨道,确实留下了遗憾,但它带出来的东西更有价值。 企业的坦诚、网友的包容、航天探索里 “不怕摔” 的劲儿,这些比一次成功的发射更能照见成长的底色。 太空本来就是个充满未知的地方,想要在那儿留下脚印,就得有接受挫折的底气,更得有爬起来再出发的勇气。 那些朝着星辰大海奔去的人,从来不是因为从不失败,而是因为他们把每一次跌倒都变成了垫脚石。 这种劲儿,才是真的能让人越走越远的底气。 信息来源: 星河动力航天——2025-11-10 关于谷神一号(遥十九)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情况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