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了名,不止美国,全世界都知道了。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决定从11月10号开始,暂时停止对美国那部分24%的额外关税征收,但原本10%的基本税率还会保留,这个调整涉及大豆、小麦和鸡肉这些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都是我们平时吃饭生活常会用到的东西,表面上看像是中方做了让步,实际只是把之前多收的那部分税先缓一缓。 现在的国际粮市,乱成一团。俄乌打了四年,黑海粮食通道时断时续,乌克兰玉米出口少了快四成,俄罗斯小麦运出去要多花三成运费。另一边,巴西遭遇罕见旱灾,2025 年大豆要减产 1200 万吨,国际大豆价格直接飙到每吨 600 美元。 中方这时候松手,哪里是妥协?分明是给自己的粮食安全 “多上一道保险”。咱们国家大豆自给率才 15%,饲料厂、食用油厂都得靠进口。 现在把美国大豆请回来,正好补上巴西减产的缺口,还能压一压国际粮价,最终受益的是咱们老百姓的餐桌 — 猪肉、鸡肉价格能更稳,超市里的食用油也不会随便涨价。 但这绝不是 “把鸡蛋放一个篮子”。这些年中方早就铺好了 “多条腿走路” 的路子。 2024 年,RCEP 成员国占了咱们农产品进口的 41%,巴西大豆占了 65%,俄罗斯小麦从之前的 3% 涨到现在的 18%。美国农产品这次回来,顶多是 “新增选项”,不是 “唯一选择”。 美方心里门清,他们早就等这一天了。要知道,中国曾是美国大豆的 “头号买家”,占他们出口量的一半还多。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每赚 10 块钱就有 3 块来自中国市场。 2024 年因为额外关税,美国大豆对华出口直接归零,8900 万吨大豆堆在农场里烂掉,农场主债务违约率涨了 22%。那些农业大州的议员,天天跑到白宫去 “哭穷”,就盼着中方松口。 中方这一 “暂停”,可把美方拿捏得死死的。你想让农产品顺利进入中国?行,但得守规矩。13% 的基础税率就是 “底线”,想靠低价垄断门都没有。 而且 “暂停” 不是 “取消”,就给一年时间,后续能不能继续,全看美方表现。 妙的是,这波操作还和中美科技博弈悄悄联动了。美方在芯片、高端制造上层层加码封锁,以为能卡住咱们的脖子。 可他们忘了,农业是自己的 “软肋”。美国农产品出口每降 10%,就会少 12 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还都在选举摇摆州。 中方释放的信号很明确:想在农产品上赚大钱,就得在科技封锁上松松手,单边施压没用,对等合作才是正道。 国内市场也早就准备好了 “接招”。 2025 年咱们生猪存栏量稳定在 4.3 亿头,饲料需求一直很旺。美国大豆到岸价能比巴西的低 30 美元,正好帮饲料厂降成本,形成 “进口补缺口、低价稳民生” 的良性循环。 同时,小麦、玉米的进口补充,还能让国内主产区喘口气,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但别以为中方会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进口大门敞开,质量红线可没松。咱们的农产品溯源体系、农残检测标准,严得很。 2024 年就因为农残超标,3.2 万吨美国玉米被直接退回。现在想进中国市场,不仅要价格合适,还得过得了 “质量关”,美方半点马虎都来不得。 全球市场的反应也很真实。公告一出,芝加哥大豆期货涨了 2.3%,但没疯涨 — 大家都知道,中方有多元采购渠道,美国农产品翻不起大浪。 巴西立刻给对华出口大豆补贴 15 美元一吨,RCEP 成员国也加快了认证互认。中方这一下,直接激活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最后受益的是咱们消费者,能吃到更优质、更便宜的食材。 说到底,这场关税调整哪里是 “让步”?分明是中方在民生保障、全球博弈、供应链安全上的 “三赢操作”。不卑不亢,进退有度,既展现了合作诚意,又守住了原则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