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远东问题!说白了,远东地区就像是俄罗斯的一个心结,丢掉太浪费,不丢掉又会成为俄罗斯的累赘。 单说资源禀赋,远东简直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主儿。森林铺开来有2805万公顷,占了全俄森林面积的36%,木材储量堆到206亿立方米,差不多等于整个欧洲的森林资源总和。 可现实偏偏打了个颠倒:这片占了全国40.6%国土的地方,2022年GDP才12.5万亿卢布,只贡献了全俄5.4%的经济总量。更揪心的是“人荒”——6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剩600多万人,每平方公里还不到1.2个人,比中国好些乡镇的密度都低。 2024年一年就跑了3万多人,二十年里人口跌了10.4%,劳动年龄人口更是跑得没影,阿穆尔州的拖拉机从1.6万台剩到5千台,种地的人都凑不齐。 年轻人为啥用脚投票? 说白了就是“没奔头”。远东平均工资9.4万卢布看着比全国高,但莫斯科能给到它的3倍,失业率还比全俄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冬天零下60度的严寒能冻裂水管,雅库特这些地方甚至被预测2050年可能“不适合人类居住”。 更坑的是物价比全国高22%,住房条件十年没大改善,年轻人宁愿挤在莫斯科的地下室,也不愿留在家乡守空房。边境更有意思,俄罗斯姑娘嫁入中国的越来越多,20到35岁的劳动力带着家庭消费跑了,生育率跌到1.3,村里只剩老人守着荒田,陷入“人越少越穷,越穷越没人”的死循环。 人留不住,再好的资源也变不成钱,根源就在基建烂得掉渣。西伯利亚大铁路喊了十年改造,第一阶段都没完工,年运输量连规划零头都达不到。有私企砸了1466亿卢布修了条531公里的运煤铁路,结果年运输能力才5000万吨,猴年马月能回本都是问题。 普京都承认的电力短缺更是卡脖子,电网老化得不敢扩容,布列亚水电站建了半天,也就缓解点局部用电紧张,根本顾不上支撑大规模开发。就像守着座金矿却没有路,金子挖出来也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 莫斯科不是没使劲,这些年的招数快把自己折腾秃了。 2016年推出的“远东一公顷”政策曾轰动一时,宣称公民免费拿地,5年后就能转私有,前前后后12.05万人申请,4.28万人真领到了地。可热闹过后全是尴尬:折腾半天只新冒出来3个居民点,离预期的29个差了十万八千里。 阿穆尔州不少拿到地的人望着荒田犯愁——没水没电没路,别说种地,就连搭个棚子都难,最后只能让土地接着长草。后来又学中韩搞“超前发展区”,许诺5年免税,计划投3.5万亿卢布,结果自家经济发展部都泼冷水:前十年的特区压根没起作用。 俄乌冲突一来,更是给远东的困境雪上加霜。西方制裁让俄财政捉襟见肘,原本就不多的远东补贴直接被砍,能源项目、物流枢纽全停了工。远东本就靠资源开采吃饭,工业结构单一得可怜,没了新投资,工厂只能勉强维持运转。 符拉迪沃斯托克想搞旅游,可宾馆少、服务差,折腾多年连百万游客的目标都没摸到,服务业更是一潭死水。当年沙俄靠不平等条约抢来这片土地时,只把它当“流放地”和“资源仓库”,压根没好好搞建设,如今想补救,才发现欠的账太多,根本还不上。 最拧巴的还是对中国的心态。 明眼人都知道,远东开发离了中国玩不转——中国有资金、有技术,还有近在咫尺的市场。中俄规划的哈尔滨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高铁才380多公里,却迟迟没动静;中国投的58个超万亿卢布项目,好多卡在运输上动弹不得。 俄方既想借力中国的资本和人力,又抱着历史心结防着对方,这种“既想要又不敢要”的心态,把送上门的机会都耽误了。就像布列亚水电站这样的合作项目,明明能双赢,却因为各种顾虑推进缓慢,白白浪费了水力资源优势。 说到底,远东这心结解不开,根源就在“想要的太多,能做的太少”。攥着40%的国土和海量资源,却没能力留住人、建好基建;想靠政策撬动发展,又没配套措施落地;盼着外部助力,又放不开思想包袱。 短期来看,远东是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屏障,资源储备太重要,肯定丢不得;但长期下去,要是人口还每年几万几万地跑,基建十年八年没进展,再过三五十年,这里可能真会变成“只有资源没人烟”的空地方。 俄罗斯总说远东是“未来的希望”,可这希望从来不是靠守着资源等出来的。要是始终解不开“既想开发又怕付出”的矛盾,放不下对邻居的猜忌,这颗烫手山芋只会越攥越疼,最后可能真成了甩不掉的累赘。毕竟,再好的金饭碗,没人端、没碗沿,也只能当个摆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