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清理门户了,侯友谊妄批郑丽文,她说:我是中国人,侯友谊你是中国人吗? 侯友谊说: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华民国人。 这场围绕“认同”的交锋,把中国国民党内部的老问题又抖落了一遍。郑丽文说“我是中国人”,侯友谊却绕了个弯,说自己是“中华民国人”。这听起来像是在回避什么,问题也就来了:你连“中国人”三个字都不敢说,那你到底在坚持什么? 郑丽文 2005 年才加入国民党,算是党内 “新一代”,但她在公开场合始终立场鲜明、态度明确。反观侯友宜,他的党龄资历要深得多 ——1975 年便首次加入中国国民党,只是 1980 年从台湾 “中央警官学校” 毕业进入警界后,因台当局所谓 “警察需保持行政中立、不得加入政党” 的规定,他未再履行党员义务,逐渐成为国民党失联党员。 直到 2010 年,他受新北市长朱立伦之邀出任新北市副市长,之后在朱立伦协助下,于 2013 年低调办完手续,正式恢复国民党籍,这也为他后续以国民党身份参与各类政治活动奠定了基础。 作为党内老资格,侯友宜在关键时刻却总是言辞迂回、态度模糊,与郑丽文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民党党章仍保留 “中国” 相关认同,而写入党章与政纲的 “九二共识”,更明确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基础。 但如今,一些党内人士逐渐回避“中国人”这个身份标签,变得谨小慎微。 侯友谊的表态可以看作是这种心态的一个缩影——明明是老党员,却不愿再提“中国人”三个字,生怕说了会惹争议。 可问题是,你不说,别人就不会怀疑你了吗? “中华民国人”这个说法看似中立,实则模糊。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最怕的不是观点不同,而是模糊立场。侯友谊的说法,正暴露了国民党当前的困境——在两岸关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中华民国”与“中国人”这两个概念,已经成了内部绕不开的大问题。 郑丽文的说法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她说的不是一个模糊身份,而是一个明确立场。 在当前岛内政治氛围下,说“我是中国人”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表达,也意味着承担舆论压力。她敢说,侯友谊却不说,这不是简单的语言选择,而是对认同的不同理解。 从1975年到2025年,国民党经历了太多转型: 1975 - 1988 年:威权统治尾声,维持核心立场这一时期由蒋经国接任相关权力,延续了国民党在台湾的威权统治,但也出现了一些松动迹象,且在核心政治立场上未发生动摇。 1988 - 2000 年:李登辉时期,立场转向与分裂隐患凸显李登辉成为国民党主席后,这是国民党转型的关键转折期,其推动的一系列举措彻底改变了国民党的核心底色,埋下党内分裂和认同混乱的种子。 2000 - 2016 年:沦为在野党后的党务改造与两岸立场的摇摆平衡2000 年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失利,首次沦为在野党,此后陷入多次起伏,转型聚焦于党务改革和在两岸议题上寻求选举优势。 2016 - 2025 年:立场模糊化加剧,彻底沦为选举导向型政党2016 年后国民党再次成为在野党,面对民进党的 “台独” 宣传攻势,其为争取选票不断模糊核心立场,转型为回避争议、聚焦选举操作的政党。 如今,面对岛内年轻选民的“去中国化”倾向,党内不少人开始调整话术,尝试模糊表述。但模糊语言解决不了认同问题,反而会让人觉得你立场不清、态度不明。 这场交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国民党内部认同的裂痕,也照出了岛内政治生态的尴尬现状。侯友谊的“中华民国人”逻辑,短期内或许能避开争议,但长期来看,却可能让政党失去根基。毕竟,一个连自己是谁都说不清的政党,怎么让选民信服? 郑丽文的选择明确,侯友谊的选择模糊,而当模糊变成常态,清理门户的问题便自然摆上了台面。

